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为推动长治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市教育局抓住京长对口合作契机,选派全市40余名教育工作者到北京市石景山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跟岗研学。在这次跟岗研修中,我被安排到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简称北大附中)研学,有幸近距离感受名校魅力,潜心思考名校的成功原因和教学优势。
近一个月的研修,我学习、调研、听课、参会,参加活动近百场次,走访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百余人次,摘抄笔记、撰写心得体会近5万字。这次研修让我受益良多,拓宽眼界积累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研学教研水平。
北大附中教师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我感触最深莫过于学校教研工作的精准务实。教研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核动力,如何搞好教研工作,北大附中的具体做法,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一、注重顶层设计,凝聚思想共识
顶层设计,精准谋划,主要解决“教师为什么教研,学校先教研什么”的问题。有些学校的教科研内容多、要求全,看着“高大上”,但效果不理想。石景山学校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1.做好调查研究。首先学校做好调研,认真倾听师生发展意愿,结合教师专业能力,在感兴趣的氛围中,教研自下而上有了共识。其次深入研究,围绕教师成长需要,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在学校传统优势助推下,教研自上而下有了执行力。每学期初,北大附中全校中层以上领导会上,教研室认真倾听师生发展意愿,针对教师问卷调查统计的情况,及时精准制定新学期教科研工作计划。学校这样的做法真正有逻辑和现实支撑,抓住了学校发展的关键核心问题。
2.加大培优拔高力度。阐释清楚教科研对“促进教师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北大附中大力加强教研工作的宣传和引领,让教师真正认同教研兴校的管理理念。学校利用寒暑假积极开展教师深度教研活动,从而为学校整体教研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学校对教科研成果优秀的教师及时给予奖励和破格等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开展教科研。学校42岁的通用技术翟永霞教师,因为教科研成果显著,被学校破格推荐,成为北京市最年轻的特级教师。
二、强化队伍建设,激发内生动力
北大附中通过教研,积极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搭建发展平台,倡导教师争做优秀,坚持“筑牢底部,加强中部,突出头部”的教师人才梯队发展策略,即“三层五类”教师成长新模式,对研修对象、研修目标、研修方式、研修主题都提出了详细的要求。
“三层五类”教师成长新模式也有效助推学校顶层设计、制度落实、人文关怀、真情激励、科学评价等各项工作,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发展。学校通过教师成长模式,让教师看得见、摸得着,激发教师真研究,促进教师快成长。由于科研和教学成绩突出,30岁的兰珂老师已经是北京市的名师,兰老师被邀请到全国地理学术年会上展示观摩课。教师得了实惠,有了干劲,从而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三、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工作实效
“真、小、实”微研究,可以解决学校教研开展没有实效,教师“下不了手”的问题。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教师也想静下来做教科研,但没有方法,下不了手,“研”什么找不到方向。北大附中针对“学生早自习好抬头”的小问题,学校集思广益,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开展全校教研大讨论,做到“小问题、真研究”。最后学校采纳了一位教师提出的“早练字”的解决方案,让学生科学合理利用早自习,既培养学生“高、快、准”的练字实效,又解决了实际问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北大附中教研解决的事情指向教育教学每天发生的小问题,而这些小问题正是教育教学中的“盲点、漏点、堵点、模糊点”,小问题才会真正激发教师有兴趣去研究。我联想到二中的教育教学的小问题,例如早自习班主任早检具体应该做些什么?这个小问题大家都知道,但不一定能说准确,回答全面,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我的老师宋学义研究过这个问题,他给了我一个比较全面的回答,早自习班主任早检应该做到五点,即:看一看、转一转、翻一翻、问一问、说一说。我认为宋老师总结得非常好,说明他小问题、真研究。他在全校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上分享了他的观点,大家广泛认同,所有班主任照此认真执行,教学管理的实效在点滴中得到了提高。
再比如“叫家长”到底有多大教育效果?哪些情况有效?哪些情况无效?叫家长本应该是家校沟通的方式之一,但现在经常被我们用来作为处罚学生的手段。更为严重的是,叫家长之后经常达不到教育的效果,往往还招致学生的抵触、家长的不理解。问题出在哪里,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叫与不叫,什么时候叫,这不能由老师的情绪决定,多一点理解包容,少一点师生“敌我”矛盾,也许教育的真谛就在研究这些小问题中被发现了。
四、坚持精准施策,推进“教”“育”融合
研究项目化,分类推进,明确“教师、学生、学科”三个维度教科研推进的策略。学校教学质量提升,是个大的系统工程,由很多个环节组成。扎实解决好教学问题中的一环,就会牵一环而动全身,学校的教学质量就会发生大变化。北大附中把教研工作分解为“教师、学生、学科”三个不同的维度,根据它们不同的特点,分别研究制定出不同的教研策略,由此产生了“一师一策、一生一法、一科一案”教研策略。
“一师一策”就是“三层五类”教师教研成长新模式。“一生一法”就是尖优生、学困生一个都不能少,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北大附中高三年级组长根据尖优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考试技能三个方面,每次考试后向校长汇报每一名尖优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尖优生的同时,学校同样关注学困生,在年级组试卷分析会上,初三年级组长从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习惯和纪律”四个方面向校长汇报学困生的学习情况。
“一科一案”是以学生真学会为出发点,深入研究,做到因科设计。北大附中的教研组活动不拘泥于常态化的会议模式,例如英语组“基于英语读写结合的课程设计”的教研活动,教研组发动全体老师活动前自己研究活动主题,活动中每人展示自己理解的思维导图,然后大家集思广益,相互问询,深入研讨,既调动大家积极性,又相互鼓励促进,最后形成了小组共识。
五、聚焦问题导向,构建教研新格局
如何构建学校学习共同体?如何构建学校文化特色?研修一个月以来,我所在的小组收集汇总了很多资料,梳理了学校为构建学习共同体所做的工作,主要是三个层面,即学校层面:科学统筹、完善计划、激励评价、人文关怀。集体层面:集体备课、拜师出师、小组合作、专题讲座。个人层面:项目学习、教师大赛、科研论文、自我驱动、听评课、说案、评价、校本研修。由此我们看到北大附中教科研活动的系统性和真实性。学校结合教师的专业技术差别和发展意愿,以学习共同体为方式,让教师在感兴趣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倡导教师主动展示自身的价值,通过多种方式、渠道、路径,浸润式学习慢慢植入教师的思想中,营造学校教科研的浓厚氛围,最终形成学校的文化特色。
同时教师团队研究,可以解决完善校本学案工作量巨大的问题。教科研不完全是研究课堂,要研究“备、教、练、改、辅、考、评”各个教学环节,甚至一切教育教学的思考和探索都应该去研究。我们不仅要提高课堂实效,也要在如何提升学生练习实效上下功夫。新课程改革提倡把“学生如何学”摆在“教师如何教”的前面。基于此,“学案”就成为北大附中教师集体教科研的核心。
北大附中坚持校本学案,学校要求每堂课的学案都要提前认真准备并编辑成册。学生课后必有学案回顾和学习;学案回顾包括每科、每课时知识的目标、重点、难点、习题、知识结构及关联。由于工作量特别大,每科学案都是由年级所有科任教师共同编写完成,并在学年结束后对学案进行进一步更正完善;习题来源于多年来学生错题的汇总,分普通和挑战两个难度层次,适合本校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学案的深度开发,极大地提升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小支点真正促进了学校大变革。
风雨前程砺意志,苦乐同享铸辉煌。新时代提出了新要求,新征程需要新创造。学校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坚定教育初心,牢记教育使命,广博学识、专业视角,多领域、多层次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在不断突破教育难题、不断总结教育经验、不断提炼教育规律的过程中,让学习成为我们实践的指南,让思想成为我们行动的先导,将高素质创新型教师作为我们努力发展的目标。
(长治二中副校长 崔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