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之窗 > 正文内容

践行阳光教育 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

——长治教育教学大讲堂 第十七期

2024-04-16 15:41 来源:长治市教育局

【人物档案】

宋亚丽,长子县东方红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从教32年,25年的校长经历,从全县最年轻的校长,一路走来,成长为山西省教学能手、山西省学科带头人、山西省特级教师、山西省名校长、新时代教育部“中小学名校长”培养对象。多年来,她扎根课堂,坚持课堂教学改革,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合作学习”阳光课堂教学模式;她创新管理,倡导教育的共同富裕,形成“阳光教育”办学思想。先后主持完成多项省级课题,研究成果《主题性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以山西省长子县东方红学校为例》在《教育理论与实践》发表。

大家好!非常感谢长治教育教学大讲堂,给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专业的学习交流的平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那么作为基层学校如何落实高质量发展,是当下所有学校要思考的重大课题。比如什么样的教育是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教育的实践路径有哪些?今天我将把长子县东方红学校在追求高质量发展中的思考和实践向大家做个分享。我分享的内容是《践行阳光教育 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

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交流。

一、学校的基本情况及发展沿革

长子县东方红学校是一所有着四百年历史的百年老校,学校文化底蕴深厚,办学历史悠久。前身是廉山书院,创建于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廉山就是发鸠山,是经典神话《精卫填海》故事的发源地。目前学校在校学生3300名,教师160人。从廉山书院到东方红学校,11次更易校名,直至1976年更名为长子县东方红学校。四百年来学校薪火相传、文脉不断,坚持办优质教育。

据清·嘉庆二十一年版的《长子县志》记载:“郡邑之有书院,所以长育人才,整齐风教。潞郡为人文之薮,而长邑昔称雄霸。”“科贡多出其中;有进士举人;拔岁荐,济济多人”由此可见当时廉山书院的办学质量是非常高的,享誉潞郡。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学校传承百年老校的优良传统,一代一代的东方红人坚持卓越办学的理念,为党和国家培养出数以万计的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

跨入新时代,学校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坚守卓越办学,不断创新的精神,十年磨一剑,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和阳光教育育人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的学校特色发展的新路径。《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国家语言文字报》等专刊报道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和阳光文化建设。在山西省课改现场会、山西省特色学校建设活动中,我校做了大会的交流发言。

时光进入2017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东方红学校搬迁至新校区。新校区是从20161218开始动工,201791日正式开学,8个月建成一所新学校,并高标准投入使用,这在建筑史上也是个奇迹,是长子速度与东方红精神的集体写照。新校区给学校的高质量内涵发展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基础保障,让我们办成了过去由于场地限制,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事。比如开设了一百多种社团课程,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课程,实现了学生的课程梦。新学校、新课堂、新课程、新文化、新发展,我们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五万多人次的参观学习,承担了各级现场会的观摩交流任务。20198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到东方红学校调研;同年9月长治市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在东方红学校召开;11月教育部“落实全教会 奋力迎华诞”1+1新闻发布会40多家全国知名媒体走进东方红学校;12月山西省基础教育现场会东方红学校是主要观摩点;202010月全国综合改革暨教育工作会议在长治召开,东方红学校也作为主要观摩点之一,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深入学校指导工作,对学校的特色办学给予充分肯定。202111月长治市“双减”工作暨课后服务现场推进会,我校也是主要观摩学校之一。

从廉山书院到新东方红学校,追溯至此,我们也就找到了学校四百年来文脉不断、高质量办学的原因,是一种传承、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一代代东方红人追求卓越办学的优秀文化基因。如何把这种优秀的基因挖掘好,使之成为东方红人的优秀品质,成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我在东方红任校长一直思考和不断践行的重要课题。文化是体现学校的办学愿景和价值认同的,“甚至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品质。(班建武)”因此一个校长在一个学校工作,当他离任之后,留给学校的最重要的、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一方好文化。好文化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阳光教育的提出及其内涵

阳光教育是从深厚的办学历史中走来的。

我是2008年调入长子县东方红学校任校长的。东方红是全县人民心中向往的好学校,承载着好几代人的教育情结。重任在肩,到校之后,我就思考:我将以什么样的理念来引领东方红这所从历史中走来的百年老校?未来将办一所什么的学校,能实现儿童喜欢、群众满意、质量优质,让百年老校再次绽放新的华彩?带着这些思考,于是我们成立了由我任组长的学校文化研究室,从学校的过去、现状和未来三个维度深入研究,研究县志、教育志,走访老教师、老校长,梳理学校的发展沿革及办学经验,找寻学校的优秀文化基因。直至2014年,我们基于400年卓越办学的历程,基于东方红独特的校名,经过广泛调研、多方论证,凝练出“阳光”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并创新性提出了“阳光教育”的现代化办学思想,以打造阳光的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为切入点,以创办阳光学校、打造阳光教师团队、最终培育新时代阳光少年为宗旨,全方位构建学校文化管理体系,为学校的发展确立了一条阳光大道。

阳光教育是从东方红独特的校名中凝练出来的。东方红,太阳升!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对少年极尽赞誉之情。“少年人如朝阳。”“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我们都喜欢看日出,许多作家也都喜欢描写日出。巴金笔下的《海上日出》,写到“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巴金笔下的日出是具有生命力的,是永动的、壮美的,是驱散黑暗、带来光明,给人以希望的;是喷薄而出、蕴含能量,给予人力量的;是绚丽多姿、变化多端,充满生机与富有灵动的;是光芒万丈、照亮众生,最温暖公平的……我想,“红日初升”的样子应该就是教育的样子,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多姿灵动,温暖公平……“东方红,太阳升!”东方红独特的校名,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与启迪。“少年人如朝阳”,梁启超心中的中国是少年中国,我们东方红人心中的百年老校也如“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前途似海,来日方长”。正如我们的校歌所唱:东方红、东方红,朝气蓬勃正年轻……

阳光的内涵。

我们把阳光的内涵,概括为三层含义:第一层是阳光的自然品质,普照大地、催生万物。第二层是衍生出学校精神“日新”。我们从太阳的“日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衍生出学校精神“日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精神的表达是正大光明,卓异担当。第三层是形成阳光价值取向。阳光普照万物,不偏不倚,彰显了教育的公平与普惠。

因此,阳光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阳光是光明和温暖的象征,是能量与力量的源泉,是公开和民主的表征,是公平和正义的化身,是博大也是包容,是快乐更有灵动,是参与还是奉献……我们从阳光的自然品质、从四百年"坚持办优质教育,不断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中汲取精神给养,逐渐内化为师生的价值追求,凝炼成学校精神,并上升到学校文化管理。“阳光”既是百年老校的传统精神,更成为东方红人的现代气质、价值取向和成长给养。

三、阳光教育是什么

阳光教育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

我试着对阳光教育做一个描述,我想象中的阳光教育就像一个浩瀚的宇宙太空。这个太空是由无数的“大太阳”和“小太阳”组成。“大太阳”是老师,“小太阳”是学生。每天“大太阳”引导着一群小太阳一起学习、活动、嬉戏、成长,也许这样的成长样态就是阳光教育吧。

基于这样的描述,我们认为阳光教育就是“让每个太阳都赫赫生辉”,赫赫是太阳初升时,光明、盛大的意思。“让每个太阳都赫赫生辉”旨在让每个太阳(包括老师、学生)都做最好的自己自己发光发热,还要温暖他人、照亮团队、成就家庭、服务社会、奉献祖国,从而培养出从个人——集体——社会(国家)三位一体的责任意识,形成从小我到大我的格局,把自己的成长自觉融入团队的进步、学校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我们每位教师要把自己的教育实践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国家使命深度融合。

阳光教育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一是光耀自己,阳光教育是践行日新、主动成长、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在每个阶段都要做最好的自己的教育;二是照亮他人,阳光教育是积蓄能量、光耀自己,照亮他人的立己达人的教育;三是倡导公平,阳光教育是推进公平,让每个儿童都能享有最优质发展,追求精准施教、共同富裕的高质量发展的教育。因此,阳光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阳光教育的理论依据来源于传统文化公平公正的思想和君子明德修身的思想。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不患寡而患不均”“有教无类”等等。《礼记·大学》中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阳光教育的实践路径

阳光教育的实践有四大路径:即阳光的精神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接下来,我将重点说一下我们在制度管理、课堂改革和课程方面的一些实践探索。

(一)阳光制度文化激发师生活力

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的核心管理体系,是规范学生行为、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条件,在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阳光”操作 促进民主校风形成

阳光最大的特质就是普照万物,不偏不倚。因此阳光制度的价值就是要体现公开、公平、公正,让老师们工作得安心、舒心,心里敞亮,有奔头。我们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从制度的提出和初稿的修改,到终稿的敲定,老师们全程参与。制度一旦定下来之后,就是学校的宪法,教师人手一册,人人都得遵守。我们老师最关心的是评模评优、晋升职称,这些在我们学校应该说是非常的省心,因为大家都能依据学校的考核制度完成自我考核,大概率能计算出自己的积分情况,同时还能计算出其他同事的积分情况,知己知彼,心中有数,不焦虑,不抱怨。在我们学校评模评优、晋岗晋级应该说是风清气正,在东方红学校大家都形成一个共识,幸福都是自己努力奋斗出来的。

“阳光”的制度建设促进了“公开民主、博大包容”的校风的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体系避免了“暗箱操作”,凸显了“阳光作业”,激发了广大教师工作的激情和干劲,学校上下因此也形成了良性的竞争和激励机制。

2.“阳光”引领 构建分层评价体系

制度只有公开还不行,还要科学。为充分调动不同学科、不同岗位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我们在科学评估,充分研判的基础上,根据学校所有学科和岗位的特点、工作量、工作强度、承担的压力等因素,把学校的评价体系分成四大系列进行分层考核:即班主任系列、非班主任系列(包括音体美、语数、英科综合等三个系列)、后勤管理人员系列(包括图书、仪器等人员)以及校委成员系列。评模评优等按照比例系数,每个系列都会分配一定的指标。通过分层管理,使每位教职员工都对自己的付出和得到有个心理上的认同,这样避免了不良竞争,弘扬了正能量,焕发了每个人的工作激情。

3.“阳光”团建 创新管理评价机制

我们常说,一个人走快,但一群人走得远。我校在阳光制度文化建设中,积极践行团队管理机制,实施“团队管理+捆绑评价”。比如对校委成员实行包年级成绩+个人分管工作的综合考评;对教师实行年级组捆绑评价+教师个人千分制度考核等;对学生实行“合学小组+阳光少年”的综合考核。在鼓励个人优秀的同时,学校更提倡团队的整体优秀,我们把教师个人的成长与集体的进步紧紧捆绑在一起,增强了教师的集体荣誉感,实现了智慧共享、资源共享,从而实现了1+1>2的增值效应。

“团队管理+捆绑评价”机制在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团队管理促进了师资的均衡、促进了质量的均衡。我校实行电脑阳光分班已经十多年,包括我们所有的子弟全部参与电脑的随机分班,这也是评价管理带来的师资相对均衡的一个结果。

(二)阳光行为文化助推师生成长

行为文化是学校的活文化,也是学校高质量内涵发展的载体。东方红学校阳光行为文化建设主要从课堂、课程、教科研和活动等方面切入。

1.阳光课堂 拔节生命成长

我到东方红学校15年一直扎根课堂,坚持听评课,坚持引领课堂的改革方向。“十五年磨一剑”这不是基于行政命令,而是对课堂的敬畏和改革的高度认同。我们的课堂理念是“让学习真实发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多年来,我一直持续关注我校课改之后的学生后续发展,以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事实证明,我们的学生升入初中、高中之后,后劲足、有动力,学生一如既往的优秀,这坚定了我们课改的信念。因此,我们才会十几年如一日,坚守课堂教学改革这块阵地,累并快乐着,乐此不疲。

我认为校长的岗位在课堂,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从课堂中来。学校所有的课型、模式都有我的亲自参与、设计和把关。我们每学期都要听每位教师的过关课、示范课和公开课。特别是在“双减”“双新”“高质量”背景下,上好每一节课,更是作为教师师德和专业的双重评价,是落实“双减”政策、减负提质的重要抓手。本学期,我们持续在全国教师都关注的大单元教学上深入研究。围绕大概念、大主题、大任务、大情境,围绕单元要素和人文主题,把一个单元作为一个项目、一个任务,本着一个单元一得,让学习真实发生。师生共同设计学习目标、学习单、阅读书单等,初步形成了语文大单元教学四种课型,即单元导读课、精读赏析课、拓展提升课、阅读分享课。这样的课型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为升入初高中积蓄了能量,习得了方法。今年的三月份,我校的大单元教学随堂课,接受了来自高平市教育同行,上党区、沁源县教育同行的观摩,反响很好。随后,在全县范围又做了公开展示,受到县教学研究中心和全县教育同行的高度认同。

2.阳光课程 光耀人生幸福

课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学校的育人蓝图,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保障。每个学校都应该凝炼自己的课程哲学,明晰学校的课程价值,建构学校的课程体系,设计一张学校课程结构图。我们基于“六年阳光教育,光耀人生幸福”的办学愿景,基于培育具有“至仁、至智、至勇”的新时代阳光少年君子的育人目标,开发了八大类、三个层次、100多种阳光蒙学校本课程。八大类包括传统国学、非遗传承、学科创新、艺体特色、劳动教育、家乡记忆、研学行走、七彩德育等,三个层次指全校走班自选课程、班本课程和年级课程。学校的课程建设经历了从1.02.0两个阶段,1.0是单一课程和走班课程的初级阶段;2.0是班级课程发展为年级课程、单一课程形成课程群,走班课程更加丰富,更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目前,全校3000多名学生,150多名教师,人人有课程,个个有特长。多样选择的课程给了学生喜欢学校的理由,学校成为孩子们向往的学园、乐园。我们学校有个小男孩,叫王圣君,学习了三年中医课程,2020年毕业,毕业前夕,这个小男孩情绪低落,他找到我说:“校长,我不想长大,不想毕业。”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舍不得离开学校,舍不得离开自己喜欢的中医课程”。在他的影响之下,后来,他的堂弟也选择了中医课程。我想这就是课程的力量。今天学校为学生们精心设计的一门课程可能就是学生明天的世界。我们开设校本课程的初衷,就是为了让学生们在小学激发兴趣,初中形成爱好,高中发展成特长,大学成为专业,毕业之后能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这将是人生多么幸福的一件事,这也正是在践行我们的办学愿景“六年阳光教育,光耀人生幸福。”

办高质量的教育是我们肩负的职责和时代赋予的使命。我坚信,只有将教育质量提升至一个更高的水平,才能够满足人民对美好教育的不断需求,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推动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而不断奋斗!

长治市教育局主办  联系电话:0355-2058503
晋ICP备05005523号 网站标识码:1404000052 晋公网安备 14040202000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