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之窗 > 正文内容

问道江南,寻“研”途花开

2024-01-22 07:56 来源:长治市教育局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说的是江南独特的秀美风光。其实,更让教育人倾慕的是苏杭那先进的办学理念、严谨的教研态度和领跑式的教育方式。为了实现教研新转型,助推教育新发展,我们长治市这一群教研人追光而遇,沐光而行。别过“落叶飘零初冬凉”的上党,奔赴“橙黄橘绿秋阳暖”的江南,开启为期一周的访学式培训。在观摩学校、聆听报告中汲取精华,在互相交流、团队研讨中触发思考。短暂而充实的学习过程,可谓一场灵魂的旅行,头脑的风暴。回顾反思,感触如下。

一、观摩学校,“风景”这边独好

走过的每一所学校,无论是校园的自然景观、学校文化还是资源设备、活动开展都让我们饱眼润心。花园式的校园设计与大自然亲密融合,为师生的学习生活营造了一种舒适惬意的氛围。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学设备都在无声地助推着他们的教育发展。感叹之余,只能羡慕,地域的特点让我们无法与之相比。当然,我更关注的是学校文化建设和各项活动的开展情况,这些软实力是我们可以在借鉴中融合、在模仿中创造的。

杭州四中的“养正文化”,下沙中学的“至善文化”,买鱼桥小学的“光谱教育”都成为学校的灵魂,引领着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在育人(管理、环境、活动、课程)中发挥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可以看出,一个学校的文化,就是一种精神,就是一面大旗,指引着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

采百花酿自己的蜜。我们学校的主题文化“善美文化”和“养正文化”“至善文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如何让“善美”成为一种精神落实到课程、落实到活动、落实到日常是一个很有驱动性的问题。如何把它作为一个教研课题,划分为若干个子课题,让不同学科的教研组结合课程特征去研究落实的路径,是我必须思考的问题。比如:什么样的课堂才称得上善美课堂?“双新”背景下如何构建善美课堂?学科教学中如何体现“善美”?“善美教师”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充分发挥教研团队的力量,让教研工作课题化,课题研究课堂化,不仅能寻找到落实“善美”教育的路径,还能有效的促进课程走向综合性和实践性。

要真正让“善美文化”落到学校的个个角落,还要关注各项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杭州市下沙中学的“致美”课堂教学节隆重举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仪式感,仪式感是他们成长的动力。给学生平台,他会还你精彩,给教师机会,他会还你智慧。

实践出真知,功到自然成。借鉴中融合,模仿中创造,一定会有属于我们自己的风景——这边独好,不是梦。

二、聆听讲座,“研途”风光无限

每一个学校校长的经验交流都是一次心灵的触动;每一次教研专家的专题报告都是一次方向的引领。从学校课程的研发到课堂教学新样态,从教学研究的创新到评价改革的实践,不但拓展了我们的专业视野,更强化了我们的职业使命。

教而不研则浅,各位专家的研究态度令我折服。杭州市基础教育教研室的朱秋蓉老师从综合评价的手段和路径入手,以考试命题为切入点,案例式地为我们进行教研指导。她对国家文件精神、2022版课程方案、2022版课程标准可谓是读得透、把得准、研得深。从她的讲座中我明白了提升教师教学评价能力的重要性,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以命题者的身份去上课,那么这一定是一节有实效、有后劲的课。今天的考试,考的不是知识累积,考的是阅读素养,考的是思维品质。无论是教研员还是教师,都应该以研究者的态度去学习国家文件,这样才能把握时代命脉,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我们都应该以命题者的思想去研究课程标准,这样才能聚焦核心素养,改进教学方式,为未来而教。

对我启发最大的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无论是买鱼桥小学郭校长分享的《“光谱课程”的设计与实践——成就每一个孩子更多的可能》,还是下沙中学童校长分享的《走在个性化的路上》,都给我们提供了可平移的经验。让我真正理解了基础类课程和拓展类课程的意义,并萌生了开发属于我们自己的“善美课程”的新想法。在“渔之韵”课程实践周活动课上,不同年级不同主题的项目化学习,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真参与,真活动,真正的做中学。每一类课程都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关注能力培养,重视成果展示,本着“人人有特长  个个能成长”的育人理念,让每一位学生有舞台,让每一位学生被看见。

向外看,向内省,才能向前行。反观我们的学校,拓展类课程也在做,大都以社团的形式在开展。但是,课程的内容缺乏系统性,课程的管理缺乏科学性,课程的评价存在单一性。今后,我们更应该在课程设计环节下功夫,从课程的命名、课程的内容、课程的实施以及成果的展示等都应该有学校主题文化的影子,应该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多元的评价体系。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使参与的师生在做的过程收获成长,收获幸福。

学习是改变的动力,研究是改进的方法。回望研学之路,“风光”无限,沐光而行,我们的“研途”定会花开一路。

三、学以致用,“育路”花开上党

寻江南“研”途风光,助上党“育”路花开,是我们这次培训学习的主要目的。思而后行,学以致用,才能不虚此行。不忘初心,守正创新,方能再创佳绩。

首先,创新教研模式,加快教研转型。要让教研真正成为质量提升的支柱,我们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备——讲——评”“学——展——思”的低阶层面,要探索“主题式”“菜单式”“任务式”的教研新路径,把教研的重心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把教研内容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立足教学研究真问题,聚焦师生促进新成长。

大力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教研组的建设,立足学校实际,因校制宜,科学高效地抓细、抓精、抓实教研工作。把教研活动的组织要像教学活动一样,做到有方案,有目标,有问题导航,有任务驱动,有成果展示,有总结评价。以微项目的形式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这样,教研活动就避免了随意性,增强了针对性。这就需要发挥教研组长的领头羊作用,一个“头羊”引领一支队伍,一支队伍能撑起一个学科。

第二,构建成长共同体,发挥跨区传帮带。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教研共同体可以促进区域内优质资源的共享和优秀团队的示范引领,定时举行联合教研,能共同对抗惰性,提升活性。

我们可以依据学校实际情况,按照以强带弱的原则,建立教研共同体,共同进行“备、讲、辅、改、考、研、训、评”的研讨与实践。同备一节课,同研一道题,同读一本书,同命一份卷等等,学习分享、优课展示、读书沙龙、命题研讨等等,通过共研,产生共鸣,最终达到共赢。选拔名师骨干深入开展“青蓝工程”,让“一带二有三解决”(一带:带着问题来;二有:有记录,有评价,三解决:解决共同问题,解决个人困惑,提升专业素养)的教研制度,保证把教研活动做真做实做有效,让教研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以研究的名义成就教师。

第三,深入推进新课改,打造课堂新样态。

“我们坚守的不变,就是改变;我们最普通的日常,就是研究”。这是卖鱼桥小学墙上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改变和研究是新课改的常态。当新课标遇上旧教材,我们该如何应对?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素养导向的新课堂,要求我们重构教材单元,聚焦核心概念,设计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方式,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那么,如何构建“以学为本”的新课堂,让课堂充满学习的动力和思维的张力成为我们当前教学研究的方向。

牛学文老师讲的“优质课的样态”和“实现路径”犹在耳边,要让它从文字描述变成现实情境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

必须认识到年轻教师才是课改的中坚力量,特别是新教师,可塑性强,冲劲儿大,更愿意接受新事物,喜欢新变化。所以,我们要做好也能做好年轻教师的培养工作。一是重视研训一体,帮助他们尽快从新手变成能手;二是搭建平台,多展示、多登台,给他磨炼的机会。我相信,教坛新秀会一个接一个地涌现出来,长治课堂的新样态不是一枝独秀,而会百花齐放。

总之,学,然后知不足,改,然后知困,改革本就是推翻与重塑、继承与创新的矛盾。只有边实践边反思,边学习边改进才能在不断修正中破解矛盾,走出困境。我们相信,有教育局这一拨锐意创新的领导人,和一个奋楫笃行的教研团队,长治教育定会一路繁花。


(平顺县教育局 向书霞)

长治市教育局主办  联系电话:0355-2058503
晋ICP备05005523号 网站标识码:1404000052 晋公网安备 14040202000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