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做好未成年人的科普教育工作,积极建设好学校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利用科普教育基地拓展课程资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长治市潞州区东街小学立足校园文化建设,结合《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多措并举,积极落实“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要求,逐步形成符合本校实际的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特色。“线上科技节”是我校校园文化特色活动之一,主要包括探索与发现、科技与生活、挑战与未来三大板块。
一、探索与发现
主要包括大型科技模型展区。学生利用社团活动及课余时间,以祝融号、长征号、辽宁舰、歼十飞机、未来空间站等为研究对象,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与学习伙伴观视频、查资料、共探讨、细研究,动手制作大型模型,并作为展品通过网络介绍给大家,以激发广大青少年探究科学的兴趣。
二、科技与生活
科技作品主要分为新能源展区、红色主题展区、科幻绘画展区和陶泥+3D作品展区。通过网络解说员引领大家透过展品“三峡大坝”等懂得生活中太阳能、风能、水能的有效利用和转化;引领大家通过红色主题“长城浮雕”回顾革命岁月,感悟新中国站起来、强起来、富起来的变化;引领大家通过“陶泥+3D作品”感受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巧妙融合;引领大家通过垃圾分类投放的智能设计和智能图书漂流柜感受科技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挑战与未来
主要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编程比赛和编程无人机挑战赛。现场感十足的比拼,让人即使是通过网络也能感受到智能时代的气息,洋溢着满满的青春活力。
“线上科技节”运用720云全景平台技术,带给师生全新的体验。大家在自主参与的基础上,结合学习任务单跟随讲解员深度感受每一件展品的科技内涵和文化内涵,从而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活动效果】
这次活动活动现场共收到作品两千余件,展出八百余件,包括科幻画、陶泥、机器人、无人机、机械式的小发明、电动式的小制作、生活类的小手工、科技性的小教具、创意性的小学具、拼装式的小模型等近二十种类型。
活动线上点击量达到17800次,视频号点击量累计已达7万次,点赞上千人,转发500余次,评论数百条。评论内容涵盖面广,有对学校的鼓励,有对视频提出的改进意见。学校广泛接受大家给出的建议,比如关于收音设备的问题,学校在后续的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中做了改进,大大提升了线上科技节的整体品质。
对于学校来说,这是一个新的尝试,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将向更高的目标去探究、去创新,努力让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在学校未来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案例分析】
从学校层面看,“线上科技节”营造了浓厚的科研兴校氛围,给科技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作品的展示交流搭建了平台,提升了学校科学文化的层次,一步步引领师生迈进科技之门,为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开辟了新的路径。
从教师层面看,“线上科技节”集合了精华作品,作品体现出了各种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让教师可以从中吸取更多的研究手段,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继续在如何将网络空间应用与日常教学的融合创新上探索实践。
从学生层面看,“线上科技节”给予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也给了其他学生学习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关注科技最新动态,探索科技新发现的兴趣,从而达到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后疫情时代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有效弥补了传统活动的不足,让学生学习更便捷。
【经验分享】
一、以特色化实践活动为底色
学校以科技节为契机,充分挖掘区域优势、本土文化,本着传承传统文化,融合现代科学的原则,学校开设了陶泥制作实践体验活动,学生在切身实践和真实体验中张扬个性、展现自我。
二、以多元化校本活动为画笔
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创设了机器人、手工制作、电脑编程、3D打印、科技绘画、器乐等共计20余种社团,通过固定活动时间,固化活动内容,让每个学生在社团这个小舞台上放飞梦想、创造价值。校园的科技长廊、科普画廊,学校的科普图书、科幻影片,班级的科技角、科普实践……学生参与面大、积极性高,几乎人人有作品,生生有创意,激发了学生爱科学、爱动脑、爱创新的热情。
三、以网络化学习空间为画卷
学校注重寻找科技创新突破口,立足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注重学生的创新与实践、体验和感受,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空间,采用沉浸式的培养模式,开创了探究性科学实践活动新画卷。
【问题延伸思考】
一、网络学习空间应用重在实践
在“线上科技节”一系列活动中,教师只是充当一个引导者,而不应该是一个操纵者,尊重学生的想法,引导其一步步去实现自己的构思,不断激励其不断向前探索,一步步建立其成就感,才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的学更应该被重视。“线上科技节”只是东街小学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的一个缩影,重在实践。由李广楠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一课被中央电化教育馆评为优秀课例,并在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部2019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展示活动”中展示;李静老师的《网络空间下的高效课堂》在2020年度山西省教师基础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展示活动中,荣获小学组教师网络空间应用案例类一等奖。师生共同参与已成为东小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的常态。
二、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放在日常
线上科技节是学校校园文化的缩影。近几年,学校借助网络平台,还陆续推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队课”“汉字微课”“校园文化艺术节云展播”等活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已融入师生日常,成为全体师生魅力展现的一个平台,更是学校辐射社会的一个文化窗口。
课堂教学、周周教研、学生评价、主题活动、特色展示,常态化工作与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紧密结合。如“学校网络空间应用”“微课制作”“希沃白板使用”等主题的信息技术提升培训,“科技创新”“科学实验”等主题实践探究活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创新”主题教研活动,创客机器人、编程、无人机等项目教师选拔培训活动,常态化的活动强化了各科教师的科技创新意识,促进了学校未来发展。
三、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抓在经常
学校把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抓在经常。网络空间应用融入各学科教育教学和活动中,渗透到学校管理、办公管理、教务统计、教师评价、课堂教学、学生评价等多个领域,使教育创新、科技创新、教学创新、办学创新融为一体,有效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也涌现出一批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的优秀青年教师,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网络空间支撑,校园文化亮色。新时代新征程,东小人的实践探索永远在路上!
(侯潞芳 张 飞 长治市潞州区东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