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阶段是形成安全感的重要阶段,也是启蒙幼儿爱家乡、爱祖国,使其具备归属感的关键时期。为此,沁源县机关幼儿园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引领,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开展了融个体安全、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为一体的安全教育,着力构建安全育人长效机制,形成了“415”安全文化育人模式,开辟了幼儿园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途径。
一、“4”即四种力量:汇聚地方党委和政府、幼儿园、家庭和社会4种力量,形成共育合力
(一)凸显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力量
地方党委和政府主要是通过构建安全管理机制和加大财政投入等方式,支持学校安全文化育人事业。一是建立了领导包片、部门包校、捆绑考核管理体系,全面落实安全管理主体责任;二是建立了县、乡(镇)、校三级巡查和部门协同机制,与消防、公安、交通、地震、疾控、市监等相关职能单位建立联合执法长效机制,加强园内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三是加大“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建设投入。县政府投资6000余万元新改扩建了沁源县机关幼儿园,并建设有标准化的足球场和篮球场,满足了孩子们的户外活动需求;以购买服务的方式配备了校园安保人员、购买园方责任保险、配置信息化和安防等设施设备,实现了校园重点部位监控全覆盖,为营造安全的校园环境提供保障。
(二)凸显幼儿园主体性作用,注重与家庭、社会联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生命安全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首位。要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学习和生活活动,要让幼儿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知识,学习保护自己。”可以看出安全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核心内容。为此,幼儿园充分发挥能动性,统筹园内和园外两方力量,园内着重通过建立完善并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常态化开展安全学习与安全教育、定期组织安全演练与安全实践、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等营造安全文化育人氛围。园外则注重与家庭、社会联动,采用“引进来+走出去”方式,拓展幼儿园安全文化育人的资源和场域,凸显出幼儿园实施安全教育的主体作用。
(三)家园同步,形成教育合力
加强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相互结合,共同促进安全防范能力的提高,是家园共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幼儿园,幼儿家长的职业涉及各行各业,而且专业性强。“家长助教”活动,以其特有的形式为家长、教师搭起了一座沟通、互助的桥梁。幼儿园邀请老英雄、老革命、老教师、医生、护士、消防员、交警等职业的家长走进幼儿园开展教育活动,不仅丰富幼儿园安全教育的资源,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不同职业的特点,也大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弥补了幼儿园教育的单一性。同时,在幼儿园家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幼儿园教师、幼儿及家长携手走出家门、走进红色教育基地,共同参观红色文化遗址,接受红色文化实践教育。有效地形成了教育合力,提升了幼儿的学习效果。
(四)部门联动,共同筑起保护屏障
幼儿的安全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单方的事,既需要家长的配合,更需要社会多部门联动。幼儿园与消防部门联动,定期进行消防知识专业培训与防火演练,并组织教师和幼儿走进消防站进行实地观摩体验;与市监部门联动进行食品安全演练,与公安部门联动举行防恐防暴演习。演练前,幼儿园和部门共同推演方案,演练中,双方合作进行,演练结束后,部门专业人员就演练环节、流程进行全面指导。部门联动,不仅提高了幼儿园的安保能力,增强了教师的安全意识与处理突发事件应变能力,也检验了幼儿园安全防范工作的实效性。
二、1个抓手:注重与德、智、体、美、劳五育的有机融合
安全教育在进学校、进头脑的过程中,与德、智、体、美、劳五育密不可分。为此,幼儿园将与幼儿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安全常识融入幼儿在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并做好小班、中班、大班安全课程活动的衔接与递进,强化幼儿保护生命的意识。例如在来离园环节,通过“小手拉大手”方式进行安全教育宣传,在集体教学活动、生活活动、劳动活动、户外体育活动、区域活动中均实时融入安全教育。尤其是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中的安全板块已经成为幼儿园的园本安全教育特色,例如,小班幼儿年龄小,没有秩序感,控制能力差,幼儿园在小班重点开展《上下楼梯靠右走》《小玩具,我会玩》《陌生人,我会躲》等活动,从一点一滴开始培养幼儿入园后的良好的秩序感。中班的《防踩踏主题活动》《横穿马路有危险》《什么样的食物不能吃》等活动,递进培养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大班的《我是小交警》《小心食物中毒》《火灾逃生》等活动强化幼儿安全防范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
三、5个路径:立足县情、校情、生情、学情和主要节日,确保幼儿园国家安全文化育人特色化
(一)结合县情,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
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内涵,能折射出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感,是重要的国家安全教育资源。幼儿园以“太行精神”为指引,充分挖掘沁源县红色文化资源(详见表1),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摸索出了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促进幼儿传承红色基因的基本思路,梳理总结出红色文化遗址6处、非物质文化遗产2个,理论著作和文艺著作9篇。最为著名的就是“沁源围困战”光辉战例。因此,将本地红色资源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掘和利用,对延续和发展红色文化,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表1 沁源县红色文化资源一览表
(二)结合校情,打造安全文化微阵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据此,幼儿园创设了幼儿勇于探索的外部人文环境,为幼儿认识安全文化提供良好的认知场域。并将县域内红色文化资源和园内环境创设相结合,建设了多种形式红色文化微阵地。在室内,创设了红色长廊、红色主题墙;在室外,设计了红色野战游戏区,利用高低不一的“梅花桩”做障碍;把废旧的轮胎排成“冲锋顶”;用装有木屑的麻袋建成“战壕”;用油桶搭建“大炮”;还布置了“指挥部”“战地医院”等野战游戏区,为幼儿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提供了真实情境,也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品质。
(三)结合生情,注重安全文化育人游戏化
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以直接感知、亲身体验等方式认识事物。为此,幼儿园聚焦红色经典,演绎红色故事,创编了儿童实景剧。《沁源围困战》是沁源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创造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典型缩影,是先辈留给沁源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如何让他们牢记沁源红色革命历史,感受沁源围困战精神,并继承和发扬围困战的精神呢?幼儿园老师与幼儿以户外创设的“儿童体验营”为场地,自导自演“沁源围困战”儿童实景剧,每一届的300余名孩子人人都是演员,次次角色不同,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故事演绎中,一颗红色的种子已经深深地埋在心底。同时,孩子们通过游戏的方式,演绎出一个又一个红色故事。如《丛林大转移》《传递鸡毛信》《地道战》《极速穿越》《沙场大练兵》《炸碉堡》《小兵运粮》《我为红军筑军营》等,让幼儿在游戏中认识历史,传承历史,让他们懂得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从小要树立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情怀。
另一方面,聚焦垃圾分类,开展生态安全教育。幼儿园通过发放倡议书、科普漫画小长廊、“每日一分类”等形式大力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同时,幼儿园动员家长力量,收集家中可循环利用的废旧物品,通过重新整合、挖掘、制作等方式,形成了“挑水的扁担”“垃圾分类服装show”“花轿”等等户外活动器械,尤其是收集的一千多个黄梨汁纸箱形成“纸箱建构活动区”成为了孩子的最爱,也是区域活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废旧材料隐含的教育价值。
(四)结合学情,将安全文化育人活动有机融入幼儿一日活动
由于日常生活的糅合性和绵延性契合了幼儿的发展特点与发展需要,对幼儿的教育必须坚持以一日生活为基础。基于此,幼儿园将国家安全教育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中,以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为载体,启蒙幼儿的爱国情。 例如:教师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举办“红色画展”活动,幼儿用画笔勾勒沁源的红色记忆,用色彩点燃爱国情怀。“唱支红歌给党听”小小歌会上,孩子用歌声讲述历史,用歌声诉说情怀,用歌声承载祝福。大班幼儿把听到英雄的故事、看到的本地红色秧歌剧、唱过的红色歌曲,用稚嫩的笔触进行描画,组成一个个红色的绘本故事。建党100周年期间,教师把红色教育带进课堂,嵌入户外体育活动,培养其坚持、勇敢、合作等良好品质。
(五)借助重要时间节点,常态化开展安全文化育人专题活动
依托相关节日,选择恰当的节日教育内容与要求,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安全文化熏陶。清明节,教师带领孩子们走进烈士纪念馆,一起体验那段峥嵘岁月。六一节,组织以“讲——红色故事”“舞——红色经典”“唱——红色歌曲”的活动形式开展系列活动。七一期间开展“党的故事我来讲”“党的光辉照我心”等系列活动,让雷锋、海娃、潘冬子以及在沁源围困战中涌现的“爆炸英雄”李德昌、“杀敌英雄”李学孟等英雄的革命故事影响一代又一代的沁源人,让英雄革命精神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元宵节,开展“传统文化周”活动,将文化活动与幼儿每日两小时的户外活动有机融合,让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扭起来、唱起来、跳起来、舞起来、敲起来……亲身体验和感受别样的元宵传统文化!端午节的包粽子、做龙舟,重阳节的“敬老爱老”,春节的贴对联、包饺子……在传统节日活动中,孩子们充分感受到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加深了他们对我国传统节日的认识,也增强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总之,沁源县机关幼儿园探索并形成的“415”安全文化的育人模式,不仅把个体安全、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融为一体,而且寓安全教育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给幼儿从小播下珍爱生命、爱护自然、热爱祖国的种子,为孩子一生的健康和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安全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起点,今后的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武一瑰 牛 芳 沁源县机关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