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宋亚丽,女,1973年10月出生,本科学历,中共党员,东方红学校校长。1991年参加工作,先后在丹朱镇东街小学任教师,教导主任、副校长,1998年任东街小学校长。2008年9月调入东方红学校,任校长。多年来,她扎根教学一线,十年磨一剑,坚持课堂教学改革,构建了“问题导学——三课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展示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十年来她每天坚持听评课,累计听评课2000多节。她主持了教育部重点课题《小学特色学校建设与研究》子课题《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现在,长子县东方红学校的老师们在她的引领下,人人有小课题,个个做微研究,从教书匠开始走向研究者。
宋亚丽,长子县东方红学校校长。1991年她从师范学校毕业,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憧憬,开始了梦寐以求的小学教师生涯。蓦然回首已走过了23年的教育人生。其中7年做教师,17年做校长。这24年,她的生命紧紧地与教育融为一体。一路艰辛,一路欢歌,在磨砺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
她创新管理,提炼出“阳光教育”理念。围绕阳光教育全方位构建了学校文化发展战略,为学校的发展确立了一条阳光大“道”。秉持“六年阳光教育,光耀人生幸福”的办学愿景,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了属于自己的课程,目前共研发了七大类100多门“阳光蒙学”校本课程,实现了师生“人人有课程,个个有特长”。近年来,约5万多人次到东方红学校观摩学习。孩子的精彩展示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台湾教育同仁的高度赞誉。国家主流媒体《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语言文字报》等都专刊报道了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和阳光教育。
宋亚丽同志也先后被评为“山西省特级教师、山西省优秀教师、山西省教学能手、山西省学科带头人、三晋名校长、长治市名校长。”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宋校长说,她这一生就是为教育而生!为梦想而来!
一、一片丹心育桃李 献身教育铸师魂
借用伟大诗人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来表达她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热爱。1997年,由于原任校长调离,作为副校长的她,主持了半年工作。在组织的信任和老师们的强烈要求下,她24岁就担任了从教的城关镇东街小学的校长。为了使自己全身心的扑在工作上,在征得爱人的同意之后,她放弃了家里舒适的二层楼房,一家三口挤在学校窄小的办公室里,以校为家,这样一待就是十余年。由于学校办公室窗户跑风漏气,她现在落下个惧风怕寒的毛病。但是为了孩子们,为了她深爱的这方热土,她无怨无悔。
虽无后悔,但是却有许多的遗憾和对不起。十几年来,丈夫和儿子很少能按时吃上一顿可口饭菜,特别是对儿子的生活、学习关注得很少。宋校长的丈夫经常调侃她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作为妻子和母亲,她有许多的不称职。作为女儿,为了工作,她更是没有尽到一个做女儿的责任。2001年春季,母亲病重住进了医院,她是她唯一的女儿,理应床前尽孝。但因那段时间学校正代表全县准备接受“山西省文明学校”的检查验收。时间紧任务重,她和许多老师每天都加班工作到晚上十二点。根本抽不出时间去照料重病的母亲。虽然母亲一再宽慰她,学校要紧,你忙你的,我没事,有你爸呢!但是,作为女儿,她心中还是有说不出的酸痛与愧疚。最终她的母亲还是带着许多的牵挂和不舍,走了。那年,她的母亲才51岁。更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就在母亲殡葬期间,验收工作就开始了。为了保证验收的万无一失,她强忍心中的巨大悲痛,脱下孝服就投入了紧张的工作,直到母亲出殡的当天上午,她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哭倒在母亲的灵前。“自古忠孝难两全”,但每当看到别人母女双双幸福的身影,她内心就有一种深深的痛。
对家庭她有许多的亏欠。但在学校,学生和家长都喜爱她,老师们信赖和拥护她。教师有病住院,她第一个为她们送去问候;教师子女上学,家庭困难,她总会尽力帮助。2008年,宋校长发现学校的一位中年女教师情绪不对,平常很开朗的一个人,脸色灰暗,眼睛有点发红,见人也不说话。于是,宋校长就主动找到这位女教师,关切地问她怎么回事。刚开始,对方还吞吞吐吐,不想说,后来,看宋校长是真心想帮助她。于是,这位女教师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哇”的大哭起来……原来她和爱人由于一些家庭琐事起误会,甚至要闹离婚。了解情况后,宋校长一次次到她家里作她爱人的思想工作,最终夫妻两人消除了误会,和好如初。夫妻两个都非常感激宋校长,他们说,要没有宋校长的一次次耐心说和,帮他们化解了矛盾和误会,也许两人一冲动就把婚给离了。正是这一点一滴的真心关怀,化作了强大的工作动力。在长子县东方红学校,流传着这样的佳话:面对宋校长,没有任何人有任何理由不好好工作。
二、率先垂范做名师 立足课改创名校
从教24年,虽说当校长时间比较长。但她从来没有离开三尺讲台。因为当“孩子王”是宋亚丽儿时的梦想。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她更是深爱上了这个职业。一间教室,三尺讲台,虽然简陋,确是孩子们梦想起飞的地方。二十多年来她每接一个班,都会和孩子们打成一片。课上是良师,课下是益友。春天和孩子们一块静听花开,夏天一起观赏雷雨,秋天一起收藏落叶,冬天一起踏雪寻梅。尊重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动。每天早上一到校,孩子们会像小天使一样一个个飞奔到她面前说道:老师好,校长好!然后又很快地飞奔走了。“这是天底下最纯真的问候,没有哪一种职业每天能有这么幸福的享受,当老师真好!”这是宋校长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发出的由衷感慨。
为了使每一节课都能让孩子们快乐地学,学有所获。她每天备课到深夜,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反复推敲教学设计。1999年第七次课程改革刚刚启动。宋亚丽勇当排头兵,主动承担县里的教研课题。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反复地钻研,深入的反思,再加上同行的帮助和专家的引领,她在语文教学领域迅速的成长起来了。她的全县公开课《再见了,亲人》《你们想“错”了》《小马过河》等当时受到了全县老师的好评,并被制成了录像带,供全县教师观摩学习。并多次承担全县骨干教师和校长的培训工作。天道酬勤,宋亚丽任校长期间,学校也被评为山西省文明学校、山西省德育示范校、长治市名校学校。她个人也荣幸的被评为山西省优秀教师、山西省学科带头人和山西省教学能手以及长治市首批名校长。看着厚厚的一摞荣誉证,她深知,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宋亚丽认为,人民满意了,愿意把孩子交给学校,这是对学校最大的认可和鼓励。
2008年由于工作需要,她从一个乡镇小学调入了县直小学——长子县东方红学校当校长。9月2日到任。10月份,全县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号角就正式吹响了。按照当时局长的话说,就是在等他们这批年轻有干劲、有思想、有作为的校长到位。东方红学校是作为全县八所课改实验校之一,率先在全县实施新课程改革。经过五年的不断学习、艰辛尝试、完善提炼,他们终于总结出了符合小学教学规律的课堂教学模式:问题导学——三课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2010年全市课改现场会在长子县召开,2011年山西省整体区域推进课改现场会在长子县成功召开。拒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同行一万多人次,到东方红学校交流指导课改工作。2012年10月,北京国培中心组织的“全国中小学高效课堂观摩研讨”活动把东方红学校作为观摩点之一,学校的课堂受到了来自山东省、湖南省、河南省、河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深圳市、厦门市等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和同行的认可。同年11月山西省农村课改现场会在汾西县召开,东方红学校在大会上做了经验交流。学校的课改工作受到了时任省教育厅张卓玉厅长和与会学校的高度评价。《语言文字报》《现代教育科学导报》等媒体均对学校的课程改革经验作了专题报道。
作为一校之长,宋亚丽在全面负责学校工作的同时。没有忘记自己山西省语文学科带头人的身份。
首先,通过课题研究,提升了自身教科研水平和办学质量。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她主持了教育部“十二五”重点课题《小学特色学校建设与研究》和子课题《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经过反复实践研究,确立了适合小学语文教学的三课四环节教学模式。三课即预习、展示、反馈三种课型,四环节是出示目标、预习交流、展示提升、当堂巩固四个课堂教学环节。他们的模式受到了省内外同行和家长的广泛好评。语文课也实现了从有效——实效——高效的三级跳。东方红学校的语文成绩也连续四年名列全县第一。
其次,深入课堂坚持听课。五年来,她和校委会成员每天都深入课堂观课、议课。帮助教师诊断课堂,解决问题。课改初期,每天观六节课,现在平均每天三节课。五年来,她累计观课1000余节,议课1000多节。
第三,在促进教师全员发展的同时,她也每年带两至三名徒弟。她所带的徒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薛璐、杨田静,近年来她们多次受邀到省内外讲课做报告。带动并推动了当地的课改工作。特别是在河南作课,反响特别好。洛阳市新安县实验小学、嵩县实验一小和二小都成为他们的手拉手学校。嵩县实验一小和二小今年5月份,都成功召开了课改现场会。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经过六年的不懈努力,长子县东方红学校的阳光教育和课堂教学改革,已经享誉三晋,走向全国。来自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约两万多名教育专家、同行到学校观摩学习。学校也被授予“全国课改基地校”“山西省课改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一路走来,宋亚丽庆幸,庆幸的是她选择了教师,宋亚丽幸福,幸福的原因是,她是一名人民教师。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宋亚丽觉得,她就是为教育而生,为教育而长,她的人生办这么一件事情,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