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红,1991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是武乡中学校一名从教31年的历史教师,正高职称。习近平总书记说“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心怀大志向,积蓄“小我”到“大我”的强劲势能;涵养大境界,压实“小我”到“大我”的厚重担当;着眼大格局,淬炼“小我”到“大我”的精湛本领。张老师也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一直努力着,力争做一名好老师。
一、爱岗敬业,厚重担当
从教31年来,张老师始终奋战在教学的第一线,已经带过17届高三毕业班,特别是1998年以来,连续带高三毕业班,常常是多班跨年级代课,每周课时达二十多节,几乎每天晚上都有自习,没有节假日,没有寒暑假。作为一名老师,她积极配合学校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从2004年到2016年,她兼任历史教研组长、备课组长。2013年6月学校聘任她担任教研室副主任。2016年1月又聘为教务主任,并承担历史教学任务。2021年秋学期开始,她是教务主任、高一年级主任、班主任、历史教师四职一肩挑,这样,教学、教研、管理任务都压在了她身上,她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工作。许多人都对她说,正高职称都上了,还有六、七年就退休了,又处于更年期,要注意保养身体,干嘛受那份罪。但心怀做好“小我”成就“大我”的志向、踏实认真的秉性、顾大局有担当的责任感,驱使她挑起了这一重担。工作虽然苦点、累点,但她事事冲锋在先,雷厉风行,以自己的果敢和利落一次次圆满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她也成了同事们眼中的“工作狂”。
当然,这么高负荷的工作也使张老师的身体报过警。2001年,她罹患严重的白塞氏综合症。这是一种免疫缺陷病,有结膜的地方都会溃疡。医生要求她安心休息,直至根治,否则一旦复发,只能用“换血”方法治疗。可她觉得自己带的是高三,害怕影响学生成绩,选择边治疗边上课。学生们看到她满面红肿,表情异样还坚持上课,都于心不忍,141班班长张伟当堂就站起来说:“老师,您歇歇吧,我们都不能看到您这么硬撑了。”张老师当时感动不已,可还是平静地说:“谢谢同学们,咱们都高三了,耽误不起,我能坚持就坚持吧。”可喜的是,两周后她的病情居然明显好转。虽然留下一点后遗症,可没有影响到正常工作和生活。大家总觉得,是她积极上进的斗志战胜了病魔。
2007年,张老师晚自习后回家途中崴了脚,医生诊断为韧带撕裂,要求打石膏,卧床休息。可她当时正带高三复习班,而且距离高考仅剩两个月时间,为了学生的高考不受影响,她毅然坚持拄着双拐上课。她担心坐着授课缺乏激情和感染力,就坚持站着讲课,最终也影响了伤脚的治疗,直到现在每逢多走路或久站,她的脚都隐隐作痛。
2020年11月21日,星期六,张老师在校园值班,因下雪路滑摔倒,造成左手腕粉碎性骨折,右手腕严重挫伤,虽然她不得以离开讲台两个月,但经常去学校完成教务处的一些重要工作,高三艺文班需要历史教师,她立即返回讲台,并没有遵守医嘱休够病假。
当然,自古忠孝难两全。张老师的母亲患帕金森病已经十几年,81岁的父亲,心血管已经堵塞70%,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病,由于两个弟弟离家太远,住在本地的她又忙于教学工作,现在生活已经无法自理的老母亲完全由老父亲照料。2022年4月2日,张老师89岁的公公因车祸住进了医院,做了开颅手术后瘫痪在床,6月10日公公去世,整整70天全家人忙的不可开交,可她并没有因此耽误学生一节课、一个自习辅导。每每想起为人子女不能在床前尽孝,她也常怀愧疚之心。
俗话说:“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张老师就是凭着一腔教育热情和执着精神奋战在教学一线,把一批又一批学生送进了高等学府,也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家长的称赞、同事的尊重、领导的肯定和社会的认可。
二、潜心教研,淬炼本领
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作为教师,张老师特别注重学习和教研,把学习和教研当作了工作和生活的基本状态。
早在2001年她就开始探索“学案教学”模式。2008年独立编写了《高中历史复习学案》一书,相关论文“高中历史复习模式初探”被山西省教育厅评为优秀论文二等奖。
2010年,随着新课程的推广,武乡中学校紧跟时代步伐,着力推进以“学案教学”为抓手的高效课堂改革。作为教研组长兼备课组长,张老师承担起带领历史教师团队课改的任务,制定了历史“学案”的编写要求和“四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为研究新教材,推进课改,她听从学校安排从高一起始年级代课。高一年级历史教师仅有四人,其他三人分别是2002年、2006年和2010年参加工作。为了给其他三位年轻教师树立示范引领作用,历史必修第一册共27课,张老师承担了三分之二的编写工作。每位教师编写的“学案”都要经过集体讨论,她最终审核才能使用。经过课堂实践后,她再对“学案”进行及时修改。每天的工作量特别大,经常熬夜到凌晨两、三点,但她就这样累并快乐着。2011年秋,张老师主编了《高中历史学案》(必修)一书,涵盖高中历史必修教材共三册的全部内容。2012年又主编了《高中历史学案》(选修)一书,涵盖高中历史选修教材共三册的全部内容。
高一高二新授课学案编写任务完成后,张老师又把“高三历史复习课如何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作为新的研究对象。经过在实践中的反复摸索,2015年她又独立编写了《高中历史知识体系》一书,供高三第一轮复习使用,相关论文《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科学构建》在《教育科学》杂志发表。2016年又独立编写了“高考第二轮复习学案”,论文《新课程下的备课》被《中学课程辅导》杂志发表。至此,终于实现了武乡中学校历史教学课课有学案的目标,有力地推动了“学案教学”的高效课堂改革,使历史组成为武乡中学课改的排头兵,也带动了全校的教学改革。
2017年底新课标提出“学科核心素养”理念,反映了育人目标的新要求。在新课标还没有正式颁布之时,张老师出于学科课程建设和教研需要,于2017年5月申报了课题研究。10月她负责申报的山西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历史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成功立项。从承担课题研究之日起,她就基本上告别了双休日和节假日。每天要备课、上课、改作,同时又要处理繁杂的教务工作,工作时间可用于课题研究的时间很少,所以在别人放寒暑假之时,她却在潜心学习理论,翻阅相关文献、论文;别人在过小长假,她正好作阶段性的课题总结,修改课题组成员完成的教学案例;别人下班,她正好能专心致志地制定课题方案,筹划各个阶段的任务分工及工作重点,构思解决对策。由于任务艰巨、时间有限,一天吃一、两顿饭是常事,早上7点到校,晚上10点多离校是常态。同事们对她说,可不敢这样拼命了,别累垮了身体。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展和所取得的成绩让她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忘掉病痛,忘掉烦恼,忘掉忧愁……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课题成果丰硕,其中课题调查报告《高中历史时空观念素养培养的现状》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评为论文一等奖。她撰写的论文《培养学生时空观念之我见》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她主编的《历史时空观念培养教学案例》被北岳出版社出版。同时张老师和刘云玲老师合作编写了《巧用思维导图 建构历史体系》一书。
2018年12月,张老师在长治市历史教师网络教研活动中,作了《高中教学历史时空观的培养》讲座,得到同行们的点赞。该讲座被推广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站”(www.zxls.com)。她被长治市教育局聘为“长治市历史名师团”成员,负责评审全市历史教师的教研成果。
2019年4月,张老师的讲座《浅谈高中教学历史时空观的培养》和示范课《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在长治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和长治市第六中学联合主办的中学历史教学论坛上得到一致好评。为此,她被长治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聘请为兼职教师。
2019年5月,张老师主持的课题顺利结题,并被评为优秀课题。全省优秀课题只有25个,其中,中小学幼儿园只有三个,其余都是大学和研究所。她的成果公告被省教科院的教研通讯刊登。
完成这一课题之后,她又马不停蹄地与太行中学、长治六中正高教师郝宝忠、杨灵芝老师合作,团结长治一中、长治二中、长治五中、长子一中、沁县一中、壶关一中共十位优秀历史教师申报课题研究,2019年11月申报的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山西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和特级教师专项课题,“区域文化与历史学科实践活动有效整合的课程探究——以长治市为例”成功立项。目前,课题研究已经进入结题阶段。
三、以德示人,关爱学生
教师的优秀品格如阳光般能沐浴着学生终生。教师是自我幸福的把握者,是孩子幸福的引路人。
张老师一直以热心的天性感染学生,用细心的本性发现“特殊学生”。学生们遇到困惑常会找她倾诉、向她求助。她总是耐心真诚地给予无私的帮助,使许多学生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某同学品学兼优,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经济上特别困难。张老师不仅在学习和心理上对该学生关心和帮助,还在经济上给予资助,2005年该同学以长治市文科榜眼的优异成绩考进了一所985名校。
某同学应届高考失利后,选择了复读。这一年,张老师并不是他的代课教师,但每周四晚三自习他都会带着一周积累的疑难,到办公室找张老师解决。整整一年,无偿辅导到晚上十一点多结束,几乎成了张老师工作的常态。该同学家里没有电脑,高考结束后,张老师每天为他通报信息,帮他补报专项计划志愿,该同学成功地被一本大学录取。
某同学突然厌学,总和班主任唱对台戏。得知此情,张老师迅速利用休息日找她谈心,以自身的经历,耐心开导,使她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该同学回归正常,潜心苦读,最终考入理想的一本大学。
由于张老师关心学生,平易近人,许多学生毕业后在求学、工作中遇到困惑,她都会给予他们帮助。甚至有的同学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她都会伸出援手。
四、引领帮扶,打造团队
历史组在武乡中学是一个年轻的教研组,随着高中教学规模的扩大,年轻教师居多,新教师的比例增大。先后担任备课组长、教研组组长、教研副主任、教务主任的张老师,理所当然地承担起培养新人的重任。
张老师利用师徒结对、听评课、集体备课、教研活动、构建“积累式教案”、课题研究等途径培养青年教师。从职业道德、备课、上课、辅导、管理学生和知识储备等各个方面都加以指导,规范要求,把自己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他们,缩短他们的成长期,帮助他们迅速走向成熟。
经过不懈的努力,一批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历史教师郝艳玲、赵雅琴、宋杰分别荣获市、县教学能手,聂晓岗、魏捷玲、霍鹏、魏泽瑜则荣获县模范教师,聂晓岗老师利用暑假时间编写了《武乡中学校历史资料汇编》一书,深受学生的好评。历史教研组从2005年以来每年都被学校评为优秀教研组,不仅教学成绩突出,而且形成了优良的“团队作风”: 比学习、比成绩、比团结、比协作、比敬业、比奉献。令人欣慰的是,这种作风在武乡中学正感染着更多的人、更多的团队;这种作风正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成为学校的主旋律。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换来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好评和社会的高度认可。张老师多次获得县、市、省级表彰和奖励。2000年获得了“省课改优质奖”;2004年被评为“市教学能手”;2005年被评为“市先进教科研工作者”;2007年被评为“省教学能手”,同年被评为“武乡县名师”;2008年被评为“省骨干教师”;同年被省青年科技奖评选委员会和省青年科技奖基金会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2010年被山西省教育学会评为“三晋名师”;2012年被评为“省学科带头人”;同年荣获“武乡县功臣教师”称号;2014年入选 “长治市专业技术学术技术带头人”。2016年被评为长治市“师德标兵”。2018年被评为“山西省模范教师”。2019年被评为武乡县“最美科技工作者”。2020年被评为武乡县模范教师。
张秀红同志是爱岗敬业、立德树人的典范。
(长治教育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