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之窗 > 正文内容

我的“问辩式课堂”

2022-09-22 09:08 来源:长治市教育局

多年来,我的课堂教学改革就一直在不断的思考中实践,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在不断的探索中陷入困惑又走出困惑。我一直致力于形成一套既承载新一轮课改理念、又有个人独特风格,既符合思想政治课学科特色、又有对不同学情的包容度的教学模式。为此,我的课堂经历了一次次的否定之否定。

在这里我愿意把自己对课堂教学模式的阶段性探索拿出来,就教于同行和专家。

我给自己的课堂模式取名为“问辩式课堂”。

一、“问辩式课堂”基本流程

1.自主学习

教师提前一周印发“导学案”,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

2.课堂分组讨论

以上两环节,其基本规范已成为大部分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常态。

3.产生发言人

讨论结束后,老师发令“各组产生一名发言人”,其要求为:第一是统一产生,在老师发令前产生的一律无效。第二是随机产生,轮流产生和内定发言人一律无效。通过长期培养,要达到一个效果或者说要形成一个习惯:在老师发令之前,谁也不知道哪个同学将要成为发言人。

4.指定展示任务

发言人产生后,教师随机为每一个组指定一个问题作为展示任务。任务的指定要让学生感觉到没有规律可循,每一个组的发言人都无法预知本组即将分配到哪个任务。

机制是激发学习动力的源头活水。以上两个环节是“问辩式课堂”之所以能够迸发出活力的机制基础。

5.展示

发言人按照学案中问题的顺序展示本组对某一问题的思考结果。本环节要求如下:一是,必须到讲台上展示。二是,展示要规范,以“我们组回答的问题是……”开始,以“回答完毕”结束。三是,声音洪亮、条理清楚,让班里的每一位学生都听得进去。四是,可以谈理解,可以举实例,可以概括,可以提炼,可以表达不流畅,甚至语无伦次都可以包容,但唯独不允许照书本念,至少不允许整段地照书念。

6.问辩

发言人展示完毕后,老师根据其展示的情况,进行问辩。本环节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关键环节,也是衡量学生是否真正从课堂上有获得感的核心环节。问辩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初级问辩:学生条理不清的,老师在问辩环节可以要求他进行小结;学生没有表达清楚的问题,老师可以要求他复述。

二是进阶问辩:涉及难点问题,学生无法解决,或解决有错误的,老师必须通过设疑、反证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三是高级问辩:学生不能回答的问题、发现不了的错误,老师要发动台下的同学们进行补充、质疑和纠正;如果因为勇气不足,没有人敢于补充和质疑,老师可以随机点组,被点中的组则必须有人回应,这个机制可以倒逼那些有表达意愿但缺乏表达勇气的同学超越自我、增强信心;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老师要进行总结、梳理、补充和讲解。

第5、6环节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核心与关键环节。从知识层面讲,知识的生成、理论的展开,是以展示和问辩环节为载体的;从学生层面讲,疑难点的突破、错漏点的修正,也是以展示和问辩环节为载体的;从教师层面讲,掌握学情并根据学情来决定某一知识讲不讲、怎么讲、讲多少,也必然以展示和问辩环节为依据。

7.赋分评价

这是每一个发言人展示后的必备环节。老师要对参与本问题解决的每一个同学,包括台上的发言人和台下的其他参与者都要有恰如其分的量化评价。赋分原则是:以激励为主同时要有区分度,让所有的参与者皆有所得。积极踊跃发言者比靠规则选出的发言人得更高的分,思维品质高的人比只读教材中若干段落的人得更高的分,敢于质疑者(哪怕质疑是错的)要比敢于补充者得更高的分。学生在展示和问辩环节中的得分要阶段汇总、定期公示、表彰奖励、学期清零,以实现更好的激励功效。

赋分评价是“问辩式课堂”能够长期坚持下去的机制保证,只有认真落实和不断改进赋分评价,才能避免运动式的课堂改革。

二、“问辩式课堂”价值与功能

1.构建“学习共同体”

在这一共同体中,组内同伴、班内各组互帮互助,自主、合作、探究、展示诸环节前后相继、有机统一。学生会深深体会到,没有自主学习,就不可能有合作探究,没有彼此取长补短,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展示和问辩。通过了一个个的环节,学生就像是登上了一级级的台阶,问题得以解决,难点得以突破,能力得以提升,素质得以培养。

这个共同体的内驱力就是学生要面对在全班展示并完成问辩的压力。因为直到展示前,每一个人既不知道组内发言人是谁,也不知道会就哪个问题进行展示;更重要的是展示完毕后,还要面对老师的深度问辩。如果没有好好看书,没有形成自己的思考,在讨论阶段就会很尴尬。在这样的压力下,每一个人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都挖掘出了自身最大的潜力。学困生也好优等生也罢,谁也不敢有丝毫怠慢。我每每感动于这样的场景:组内的优生在讨论时甚至在下课时逐字逐句地为后进生讲解某一个问题,而后进生也一丝不苟地在书上批注。

2.挖掘学习潜力

师生在长期实践中逐渐接受一种观念:站在座位上回答问题,不叫展示;念出来的答案,不叫思想。为此,很多学生查阅摘抄资料,彼此分享信息,好多问题在上课之前,学生的思考就已经达到了老师的要求。

而老师在课堂上也得到了彻底的解放。过去,老师的注意力往往只在于自己能不能讲明白?有没有讲漏、有没有讲错?怎样表达才能更准确?怎样梳理才能更系统?而现在,这些问题都交给了学生去思考。老师绝不替代学生做那些学生能做的事,学生也绝不替代老师做那些自己确实做不了做不好的事。学生能回答的老师不回答,学生能纠正的老师不纠正。老师真正的任务是:课前要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串;课堂上一定要掌控全局、做好主持人。因为解放了嘴,老师在课堂上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用在眼睛和耳朵上:观察讨论的质量;关注发言人的产生是否规范;允许学生暴露问题、发现学生暴露的问题,甚至创造条件让学生暴露问题,然后让他自己或别人来解决问题;如何另外设计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疏漏,如何发动所有的人来纠正错误、弥补疏漏;等等。只有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才能做到“以学定教”,做到“不讲自己想讲的”,“只讲学生搞不懂的”。

3.克服“制度性盲区”

过去在我的课改实践和各级各类公开课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制度性盲区”。盲区之一:在合作学习中,每一组只关心分配给本组的那一个问题而不关注其他组的问题。因此,学生对其他组展示的问题是缺乏质疑和纠错的能力的。这时,质疑和纠错的任务势必又交给老师了。盲区之二:每个班总是只有个别同学在课堂展示中表现比较突出,这些同学要么是成绩好而自信满满的,要么是性格外向而能说会道的。长此以往,不论是班里还是组内,由这些同学来回答问题便成了牢不可破的习惯,而大多数人处于失声状态,甚至有少数同学被边缘化。

关于第一个盲区,“问辩式课堂”通过普遍压力和正向激励使之降到了最少。在这种压力和激励下,每个人对每个问题都要经历独立思考——集体智慧——个体消化三个阶段,保证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质量。

关于第二个盲区,“问辩式课堂”通过两种评价方式寻求课堂展示的参与率和区分度之间的平衡。一种评价是普惠性、强制性评价。“问辩式课堂”的课堂参与度几乎无盲区。我曾经做过一次统计,在两周共八节课的时间里,真正没有一次发言机会的,全班四十多名学生中只有两个人。另一种评价是奖励性、悬赏性评价。当台上发言有错误、有漏洞、有缺陷时,在老师引导和激励下,一定会出现毛遂自荐的学生围绕该问题进行剖析和讲解,其思辨力之强往往会令全班叹服,也出乎老师意料。这样的发言一定会也必须要得到极高的评价,这种评价也最终会成为一批批学霸的“孵化器”。

4.克服“碎片化讨论”

在过去长期组织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我深感有一个问题,就是讨论的碎片化和低效化。过去,老师往往按照自己的经验安排哪个问题由学生展开讨论。其实,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学生思考过的问题才可能产生讨论的价值,也只有那些难度与学生能力相适切时,学生才会感觉到有讨论的必要。那些被“安排”的讨论,很多时候既做不到让学生事前有自主思考,也做不到问题难度与能力相适切,因而很容易让学生无所适从,需要讨论的问题没有充足的时间,而不需要讨论的却要按照老师的要求装模作样地讨论。而在“问辩式课堂”课堂中,哪个题讨论,哪个题不讨论,相当大程度上成为组内自主安排的事,老师只需要在给定的讨论时间内把握整体的进度即可。这样,真实、深入、高质量、接地气的讨论才可能生发出来。

5.实现课堂张弛有度

实践证明,老师通过讲授来传递的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会大量衰减,老师讲授时间越长,信息衰减也越严重。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注意力疲劳”,这种疲劳让相当多的学生无法从巨量信息中筛选出重点内容。而“问辩式课堂”能够通过多种方式缓解“注意力疲劳”:时而发言人在台上讲、时而学生在台下质疑、时而还要被老师点名参与纠错。在整个一节课中,听老师分析和讲解的时长被大大压缩。正因为如此,老师传达的信息才显示出“好钢用在刀刃上”的效果,起到了“秤砣虽小压千斤”的作用。

三、“问辩式课堂”的问题与改进空间

经过半个学期的实践,学生对“问辩式课堂”有了充分的体验。在此基础上,我进行了问卷调查。

学生总体上给出了7—9分的评价,显示出学生对这种课堂模式的认同。

在一道要求回答“问辩式课堂之利”的问题中,学生谈到如下一些:

口才好了,胆量大了;培养了自主、合作、团结精神;偷懒睡觉的几乎绝迹了;每节课都有一种紧张感、压迫感等等。

在另一道要求回答“问辩式课堂之弊”的题目中,学生也提出不少问题,比较集中的有:

笔记记不下来;不发言的人不好好听;有时找不到重点;注意力不太集中,特别是马上要上台的发言人,往往只准备自己的,不听台上的;老师应该在最后好好总结,并指出重点等等。

总体来讲,站在老师的角度,“问辩式课堂”最大的优势是极大提高了课前预习的质量,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而站在学生的角度,“问辩式课堂”最可能产生的缺陷就是,学生发言质量参差不齐、表达能力高下有别,给其他学生接受知识造成了障碍。这一点,既有待于老师在课堂上及时总结纠偏,也有待于学生在长期训练中逐渐提高展示能力,而这就绝非一日之功了,需要老师有极高的定力和坚定的意志,既要慎终如始,又要从善如流,使课堂教学改革始终走在正确的轨道上。

(黄玉平  长治市十五中教研室主任)

长治市教育局主办  联系电话:0355-2058503
晋ICP备05005523号 网站标识码:1404000052 晋公网安备 14040202000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