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教师一提起习作教学,就摇头,就挠头。诚然,教师要提高自身习作教学水平,需要在习作教学理论上不断学习,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经过多年的学习和教学实践,我在小学习作教学方面,把计划教育与随机教育结合起来,总结出了“引”“导”“改”“评”习作教学四部曲,建构起一套完整、有效的习作教学体系,极大地提高了课堂习作教学水平和效果。下面就平时如何开展习作教学工作,谈谈自己的做法,与各位共勉。
一部曲:“引”——作前引领
众所周知,许多小学生怕习作,苦于无话可说、苦于无法下手、苦于无章可循,针对学生的此种情况,教师在习作前的适度引领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的引领包括:引领学生审题立意,引领学生选材组材,引领学生谋篇布局,引领学生遣词造句……平时我自己是这样做的:在每次习作之前,在确定了写作的范畴和一般性的要求之后,我首先引领学生对文章的要求(题目)进行认真地审理,帮助学生搞清楚本次习作要求写些什么,通过写这些东西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围绕这样的目的和要求,我们应该选择生活中的哪些方面的材料,这些材料和内容哪些应该作为重点内容详细写等等。在完成了上述各项任务后,接下来我还要精心挑选与本次习作类似的一些优秀范文,有时我也根据目的要求写出“下水习作”,对学生进行更直观的、更形象地引领。围绕今次习作的目的要求,一边范读有关范文或老师的下水习作,一边作具体的说明和引导,有时也可多选择一些范文进行引导,借以加深学生的感知和印象。这样的做法,一一对应地解决了学生如何下手,如何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等诸多的问题。这样做,学生一开始有可能在“照猫画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就会越来越变得“胸有成竹”了。
二部曲:“导”——作中指导
平时大家可以见到这样的场景:演员们在排练节目的时候,导演就站在一旁时而纠正着演员的动作,时而给演员们做着示范,时而指出哪位演员动作规范、表情到位,要大家模仿……其实这就是在指导。学生开始习作了,此时教师切不可闲着无事,指导也正是在此时此刻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最佳效果。我平时是这样做的:同学们一边写,我则在教室里不停地转悠,随时注意着同学们的写作情况。此时的我旨在搜寻学生写作中的闪光点,加以适时适度地指导。“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此时的教室就如晴朗的秋夜,群星闪烁,你看:这位同学的这个句子写得多好,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感;这位同学的文章开头别出心裁、开门见山,自然地引起了下文,同时也很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位同学把刚刚学过的词语都能灵活地运用在自己的文章里,显得多么贴切、得体;这位同学巧妙地引用了名言佳句,既统领了全篇,又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这位同学这个修辞句式写得多妙,读着读着,我们仿佛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位同学选择的这个事例是多么典型而富有新意,很好地服务了中心,表现出了人物的品格特点……就这样,教师在学生的整个写作过程中不断发现、适时旁敲侧击,这样的指导,往往一石激起千层浪,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热情,拓展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提高了学生鉴赏、分析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边写边改,写中有改的良好的写作习惯。诚然,教师在学生写作中的指导,同样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你看,教师的指导,一举多得,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部曲:“改”——作后批改
“文章不厌百回改”,有人说,一篇好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这话说得很有道理。由于改,贾岛受到了韩愈的真传,写出了“鸟栖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诗句并流传下“推敲”这一千古传诵的佳话;由于改,王安石历经十多次改动,最终提炼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样代代流芳的名句。当然,学生写作后教师的批改是一个过细的、烦琐的、艰苦的工作过程,恰恰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业务能力在这个环节更能得以彰显,往往就是通过这样的批改,才能使学生的原作得以升华。我认为,习作是学生辛勤劳动的成果,作为教师理应以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去对待,这其实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平时我是这样做的:我对学生习作的批改是在尊重学生原创精神的指导下进行的,学生的习作一经老师的批改,就要力求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境界。对学生习作的批改,我提倡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精雕细琢,细致入微。小到标点的恰当运用,遣词造句的斟酌提炼,大到篇章结构的谋划布局,条理、详略、主次的合理安排,中心思想、人物品格特点的彰显突出,段落之间的有机贯通等都要精批细改,力求做具体的指导。但是也不可盲目追求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只要针对性地抓住几点,学生有所得、有所悟就足够了。
四部曲:“评”——综合讲评
经常听到一些教师这样说,听一节好语文课,是一次美的享受。在此,我还想补充说一句,听一节优秀的习作讲评课就不单单是一次享受,而是在看一场表演,是在观赏一场精彩、刺激的绝技表演。虽然教师们对习作精批细改,改完后的习作已是“满纸红遍”,但大多同学视而不见、闻而不闻,对他们根本没有多大的触动;有些同学即使看了,也只是点点滴滴,只言片语,不能获得整体的、深刻的领悟。只有批改而没有讲评,犹同一部精彩的电视剧只有发生和发展,而没有高潮和结局一样,这样下来,老师的精心批改也多是劳而无功,出力不讨好。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教师对学生习作的综合讲评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教师的讲评要注意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优秀习作,还要兼顾班内不同写作层次的学生,尤其是要关注那些写作水平比较差的学生,要善于从他们的习作中发现亮点,哪怕是点点滴滴,也要给予肯定,加以表扬,提出希望。这样做往往会极大地调动起这些学生的写作热情,收到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对学生习作的讲评,老师切忌把优秀习作、精彩片段拿出来一读了事。教师不仅要赏读,更重要的是要评析,学生这样写好,为什么好,这样的描写在文中会起到什么作用,如果怎样一补充就会更加完美等等。另外,教师不要在讲评课上只注重优秀的学生习作,还要适当选择一小部分写得不太好的习作进行比较讲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这样的比较讲评往往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使学生明白了这篇文章或某个段落写得不太好是什么原因,怎样就会写好。与此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做到讲评与练笔相结合,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小片段练习,让学生当堂进行,这样做往往会收到现蒸热卖、立竿见影的奇特功效。教师还要讲究教学艺术,采用灵活机动的讲评方式,可有目的地选择一部分学生的习作,放在学习小组里,让同学们进行相互评改,再由小组长综合同学们的评改意见及时向老师反馈,然后由老师作综合性的讲评。这样的学生互评,促进了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引”“导”“改”“评”习作教学四部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是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与写作规律的。这四部曲,不是摆摆架子,走走过场,图图形式,不是做给别人看的。采用这种方法,就需要对每“一部曲”进行有效设置和精心开展。这四部曲回环往复,大大提高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和有效性,让学生的习作水平螺旋上升,迅速打开了习作教学新局面。
(郭惠萍 潞城区史回中心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