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陪我们一路走来,对每一个人而言,它既是对生活和学习必备工具的储备,又是使人类精神家园日渐丰厚的源泉,但是,作为一门课程,在一次次课程改革的推进中,语文时而变热,时而转冷,但不管处于怎样的环境,能不能在众多的课堂形态中找到属于语文及语文教师独特的位置,这门课究竟应该带给学生些什么,又该如何实现其育人功能的最大化,这是山西省学科带头人贾铖虎老师一直以来在思考的问题。
走进·走近
2004年,杭州,第五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这可以算是对时年三十岁的贾铖虎老师最大的肯定。
一九九六年从山西师范大学毕业后,贾老师返回母校站上了讲台,时光如梭,而今已二十六个年头。初为人师的贾老师,自然也会不自觉地模仿自己以前的老师以及知道的为数不多的语文界的名师的课,心里那点小小的愿望也许仅限于不要被学生哄下讲台。因此在他的日常工作中,勤奋就是唯一的主题。尽量听课多点,检查作业勤点,批改细点,和学生玩得嗨点,因为这个“勤”字,他所带班级的成绩越来越好,直至名列前茅。但就是在一切都看似顺风顺水的时候,贾老师心头却慢慢涌上一种说不清楚的恐惧,他发现自己越来越不会上课,甚至有时候会搞不清楚语文课与政治课抑或其他文科类的课有什么不同,也说不清楚高中的课和初中的课该有哪些区别。对于教学的处置,停留于学生按部就班地认认真真做题,老师不厌其烦地认认真真批改作业。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慢慢变换成一种略带礼貌的应付,这一度成为贾老师面对教学时最大的困惑,甚至直接影响到上课的底气,而作为班主任,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综合成绩,他也会不自觉地给其他学科让步,毕竟在人们眼里,语文成绩和日常的学习之间少了些速成的关联。于是,在一堂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模仿课上,属于“贾老师”的这种独特性荡然无存。然而,语文老师骨子里潜藏的那份特有的倔强在被现实重重地打击之后,也慢慢滋长出一种迫切改变的渴望。
杭州对于贾老师而言,确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地方。据他回忆,在即将登上赛场的时候,面对台下数百人的目光,还在内心纠结究竟用不用电脑,直到在后台佩挂麦克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放弃,希望能用一节常态的课与台下的一线教师进行一次本色的交流。也因了这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热热闹闹的媒体环境下语文课的性状或者说文字本身的魅力,成为贾老师对于日常教学“思”与“视”的反思切入点,那次“课件的放下”也让他放下了许多不必要的顾虑,可以说这也是潜意识下的语文特质给予贾老师的一份勇气。在这之后,尊重学科,尊重文本,尊重学生,翱翔于知识的广阔空间进行有效的思想碰撞,让想象与逻辑并行,成为贾老师语文课的要素。也是这堂课,给了贾老师面对“我的语文课”更大的勇气,从学科的生存夹缝中缓过神儿来,他努力让自己的课堂减少些不着边际的渲染,以腾出更多与学生对话的空间。
有我·无我
贾老师说,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遇到过很多生命中的贵人,其中陈钟樑先生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位。在众多的往事当中,贾老师至今还清晰的记着这样一段:
2008年11月,又见杭州,全国中语会第九届年会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召开。会议期间,有幸与陈钟樑先生到西子湖畔散步。“虎子,你认真看过残荷吗?”“没有。”“那今天和我一起去看看,挺好的。你看,这一片荷花,没有多少人再去理会它们了,但是它们自己并不孤单,你看那些依然坚挺着的枝干,多美,再过那么几年,你就会明白,这种安静的生活才是最真实的,不要跟着热闹跑,太拥挤,也太累……”直到今日,陈老师“做一名语文老师,就要耐得住寂寞”的话语仍然回响在贾老师的耳畔:安安静静地在课堂里教书,平心静气地和学生交流,在小小的语文天地里,体会着属于一名语文老师特有的快乐。
贾老师说,除了感谢生命中的贵人,感谢那些给予自己帮助的各位老师,也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因为时代的包容,让自己有了大胆尝试的机会;因为包容,让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变成了文字;因为包容,让自己和那些有过思想碰撞的天南地北的老师有了温暖的相识、相知和深厚的友谊。
面对考试分数的功利性指向,“生存还是毁灭”对于语文而言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为了让自己的课堂尽量留住学生的心,贾老师也在积极地做着一些调整和尝试。
首先是对教材态度的转变,努力把它看作一种落实知识点的工具,而不再像以前那样让教材牵着鼻子走,围着教材、教辅转,不再为了完成所有篇目的教学任务而疲于应付。每学期初,他都会认真地去看教材目录,统筹单元重点,划分阶段性任务,然后挑选精讲文章,根据整合需要适当打破教材原先的结构体系。有了选择的过程,学期教学任务和单元教学任务在心里就变得更有数,处置也相对灵活,教学重点成了自己可以抓得着的东西,而不是脱离了个体认知的一种无关存在。具体篇目的教学,贾老师则会针对目标点,以文本为范例进行重锤敲击,在学生的大脑里建立起相对明确的认知。这种筛选式的教学,省去了雷同的标准化课堂结构,但却让每篇文章都得以落地,在看似淡化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材的存在感反而比原先有了明显的提升。
其次,在课堂的思辨性上,贾老师也进行了一些尝试。他说,语文其实是一门最能体现个性思维的课程,也最能体现螺旋式上升这种认知规律。长期以来,灌输既定的结论,灌输答题框架,灌输作文模板,使文章本身的鲜活性受到了遏制,文章的宽度和厚度未得到应有的开发,无论是教师的思维还是学生的思维都没有找到有效的生长点。既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为什么语文课堂不能在这种认知的背景下进行碰撞,用新的力量去拉伸文章的宽度呢?于是,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商山早行》背后的那份渺茫的期待、《锦瑟》里的创伤心理、《故乡》中那位“讲理学的老监生”都成了贾老师课堂上关注的内容,并形成了师生对于这个作品的独特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在对作品反反复复的讨论中,学生们深深地记住了这些文字,在对相关资料进行梳理的时候,学生们清晰地记住了那些容易被大家忽视的细节。在作品的情感由单薄转向丰实的解读中,升华成解决众人当下诸多矛盾的良药,这些变化对于语文课而言,发生的是思维深层的变革,对于一个人而言,则是发自心底的触动。
因为有了对篇目的先期选择,因为有了属于自己的文章解读能力,继而阅读的多样性便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专注地读书,读学生自己喜欢的书,读这个时代大家关注的书,于是,课堂上有了呼应,有了质感,也使得课堂教学与这个时代离得更近。贾老师说,这些大胆的尝试不是刻意地去迎合学生的阅读口味,也不是在向什么阅读潮流妥协,而是努力用“兴趣”这个支点落实阅读教学,去建构语文知识的宏观框架。
在和学生沟通渐渐自如的过程中,贾老师惊讶于潜藏在学生身上的力量,可以说,学生带到课堂上的各种讯息,以及他们丰富的阅读都值得从教者惊叹。也曾担心过这样的“肆无忌惮”会不会影响了学生的成绩,但实践证明,学生潜藏在心里的对文字的喜爱得到了开发,他们用优异的成绩给了老师坚持下去的勇气。其实,在随后的反思中,贾老师认为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教师或许就是那个最大的获益者,教学相长的实践让每一个人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校正·尊重
课堂教学也好,考试成绩也罢,在反思所获的同时,随着教育的发展,也必然会引发对新的教育环境下所需课堂样式的思考。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关口,贾老师渐渐意识到原有的课堂上还是多了些“我”的影子,因为“我”的挤占,学生自然会缺少了呈现精彩的机会。可以说,在旧的课堂模式下,学生在默默地给教师提供资源,帮助教师出彩,而教师却始终缺乏把学生放在舞台中央的勇气,于是,贾老师在新的教学尝试的初始阶段,努力要做的就是让自己“憋”着,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
事情总不会顺利地按照设想进行,在把课堂时间分配给学生的时候,贾老师却发现因为学习习惯的固化,很多学生已适应了被动学习,真的让他们独立学习和表达的时候,常常是应付一下就过去了。因为这,贾老师没有和学生少生过气,但习惯改变起来真的好难。试验了很长一段时间,课堂也只是被一小部分学生占领着,怎么让学生走到前台成了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查找了很多优秀教师的做法,挑选了自认为比较好的手段,然后就一股脑儿地推行下去。努力了、鼓励了、等待了,但是,效果还是不明显。这个时候贾老师没有放弃,在不断的琢磨中他渐渐意识到,学生动起来的标准难道只有让所有的学生都发言这一种形式吗?任何人都不能否认,听说读写上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同学,是不是可以考虑给他们一些别的任务呢?想到此,他眼前一亮,对语文个体才能的发掘难道不也应该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吗?于是,贾老师的课堂上,学习小组的新格局产生了,不再是简单的自由组合,不再是热闹的一片、沉默的一群,而是进行了有条件的建组,有能说的,有能写的,有会组织的……一切要立足于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机会,要为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的优化创造可能。比如诗歌学习,除了诵读、创作等常见的形式之外,不是也可以搞一个小组间“因诗成画”的较量吗?
新模式的接纳总是需要一个适应过程的。新的课堂教学,在有些思维敏锐的学生看来会认为是在耽误他们的时间,甚至有的老师和家长也有同感。为了减少误会和摩擦,贾老师会努力地在每节课上寻找学科因素的亮点,并且在课堂小结中,把这个亮点的作用扩大化、系统化、知识化,让学生既能听到传统课堂里的一些东西,又能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产生信心。当课堂不再是一个人的世界时,讲授主体的变化本身就会成为学习过程中的新鲜点,大家把注意力集中于新鲜事物上的时候,专注的力量就开始发挥其强大的作用,加之学生在阐述自己观点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和自身以及实际生活挂钩,因而知识点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就体现得越来越明显,事实上,可触、可感就是学生在解读文本过程中优于教师的地方,一旦课堂有了状态,成绩自然就有了保障。新的课程教学背景下,教师的存在不会因为课堂语言的减少而失去光彩,而会在对文字的别样解读和思想的深度上得到更好的绽放,尤其体现在课堂各环节小结中对学生观点的提炼和提升上,可以使他们更为真切地感受到思考的距离,在这种坦诚的学习环境中也更容易形成真正彼此在意的师生关系。
最后,就以贾老师的一段教学感悟作结:语文教学不仅是对待文字的相看两不厌,更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多年以来发现,学生记住老师的或许不是一节完整的课,更多的是一句说到心里的话。话能记到心里,也许不是当初的刻意,但一定是建立在自己对生活抑或是生命的感悟上。多两句走心的话,就会暖了别人前行的路,这该是语文老师最幸福的事!
个人简介:贾铖虎,正高级语文教师。任教于山西省长治市第一中学。获山西省师德标兵、山西省优秀教师、山西省模范班主任、山西省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曾获第五届全国“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有数十篇文章发表于《语文报》《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作文教学研究》等刊物。
(长治教育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