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17年,除英语教学外,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对于班级管理,我经历了从激情满怀到壮志在胸,从知之甚少到略有心得,从青春年少到不惑之年。最大的心得是,班级管理要勤思敏行,用心求真。
首先,班主任工作必须做到“勤”字当先,从意识到行动,无不如此。虽然“勤”后必有劳,偶尔觉得累,但只有做到了“勤”,才能第一时间准确地观察了解班级情况,才能第一时间进行妥善处理,也才能收获学生的认可与配合、家长的认同与理解。
1.班主任的“勤”,表现在班级的方方面面都要提前考虑到、仔细考虑好。迟到早退,跑操做操,领书发书,卫生打扫,窗台不能摆放杂物,讲桌应该保持干净,黑板要擦擦还要洗洗,书柜应该摆放整齐,水杯不可以到处乱放,窗帘不用应该随时系好,卫生工具要整齐放好,早读应该大声背诵,瞌睡一定要随时站起,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尊重师长团结友爱,小组应该如何分配,自习应该如何规划等。
2.班主任的“勤”,表现在班级的方方面面都要说到、说清楚、说到位。考虑得“勤”了,还远远不够,嘴巴更要勤。发现班级问题,及时告知;发觉学生问题,频繁谈心;察觉氛围微妙,仔细查询;接到学校通知,耐心传达。
3.班主任的“勤”,表现在班级的方方面面都要观察到、了解到、处理好。腿脚要勤,常去教室看看,及时了解学生情况,知晓班上存在什么问题,让工作更有针对性;脑子也要勤,多悟工作,多思办法,找到适合校情、班情、学情的方式方法;联系更要勤,多和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增进家校关系,争取家长认可和支持。
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每个优秀班主任,都深谙“勤”之道,熟稔“勤”之法。虽说“勤”不是万能的,但“勤”却总能帮助班主任解决诸多班级管理问题。当然,“勤”也不是天赐的,只有班主任发自内心地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经营班级就像过日子一样,“勤”才能如约而至,如影随形。
其次,班主任还要用心踏实做好每一件事。“做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在于坚持;坚持一下也不难,难的是坚持到底”。我带班至今一直坚持做的事情有以下三件。
1.用“照片墙”为青春留影。第一届班级的“生活点滴”主题照片墙,第二届班级的“甜蜜笑脸”主题照片墙,第三届班级的“青春风采”主题照片墙,第四届班级的超大自制“海报”照片墙,第五届班级的“五彩时光”“荣誉榜”和“梦想”主题照片墙,一直到现在的第六届班级“我们都是追梦人”主题照片墙,每一届班级的照片墙都是我和同学们协力制作的,不仅为班级营造了团结亲密的氛围,更显示出了学生们蓬勃的创造力——这不仅仅是班级的集体记忆,更是同学们的鲜榨创意。
美化环境、留影记忆之余,照片墙已成为“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汇聚成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有“水滴石穿”般的神奇功效,启迪了学生的智慧,陶冶了学生的性情,温暖了学生的心灵。
2.用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学情。“学情问卷”调查也是我当班主任的“独门秘籍”之一。一张小小的问卷,其实是每个学生和老师们的一次面对面深入交流。通过问卷,班主任不仅可以了解到学生家庭情况、亲子关系、同学友谊、课堂情况,师生关系等信息,还可以暴露班级里面存在的某些问题。正如我一直奉行的理念,老师和学生其实是一家人,因此,班级内的任何问题原则上都可以在班级内协商解决。只有班内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融洽和谐。
班内学情调查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情问卷的问题设计是否合情合理。这些问题需要结合班情学情审慎思考设定,作为班主任,这些问题既可以根据班级管理的需求设定,也可以针对某阶段班的具体问题进行设定,还可以交给班干部根据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来设定。
刚刚完成学段升级的高一年级,在军训结束之后,为了迅速了解学生,我设计了以下问卷内容:自我介绍、军训期间印象最深的事情、班干部人选、对新班级是否满意、优势弱势科目、对新班级的期待。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帮助班主任迅速了解学情,为接下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020届班级曾召开过“和孩子一起成长”为主题的家长会。家长会之前,我也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式,向学生收集了“对父母有什么期望”的相关信息。在整理问卷的过程中,学生的很多表述让我触动很深,对我起到了深刻的教育作用,也鞭策我不断反思。
问卷反馈的很多内容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学生们情真意切的话理应引起家长的共鸣和教育者的思考。作为教师,不能居高临下,更不能包办替代,学生们已经普遍具备了相对成熟的价值观,家长和教师首先应该认可这一点,进而尊重这一点。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了调查问卷,我们就掌握了一手的材料,通过对问卷的分析研判,我们就可以在班级管理中做到有的放矢,有效解决问题。而且,作为表达情绪和观点的有效渠道,调查问卷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释放自我,从而达到减压放松的效果。
做完调查问卷后,还需要用数据分析来完成精准定位。数据分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这已经成为我班级管理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而最终的高考数据也验证了数据分析的有效性。通过阶段性的考试数据分析可以快速精准定位学生弱科弱项,便于学生查漏补缺,也便于老师了解学情。通过几个阶段的数据分析对比,可以进一步分析学生弱科弱项是否有所改善,从而促使师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尤其是高三的练考,每一次考试数据的分析都对师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提示、思考和改进的作用。通过数据比对,可以精准定位到各个科目对整体成绩的“贡献值”,对学生、对老师都不仅意味着压力,更是一种持续进步的动力。
3.用鼓励为学生赋能。在我的班主任工作手册的扉页上,有这样一句话:“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创造一个奇迹;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会扼杀一个人才。”对此,我不仅认同,而且始终恪守。
我始终将鼓励视为一种可以传递的力量,对学生而言,来自外部的评价参差不齐。作为教师,必须持续为他们输送动力。而鼓励,无疑是师生关系中的动力之源。因为鼓励,学生可以逆袭;因为鼓励,学生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
2020届班级的多次“学情问卷”中,总能看到鼓励的力量如何帮助学生持续进步。历史老师在试卷中给出的正面评价和积极鼓励,让一度在历史学习中陷入谷底的学生顿时信心倍增;政治老师在试卷或作业中给出的“课下找我”,让长期犹豫和担忧的学生深受感动;班主任在英语作文后一句简单的英语格言,让几乎准备放弃英语学科的学生重燃斗志。
有位同学,无父无母,靠爷爷奶奶供养,中考入班成绩在班里垫底,但为人忠厚老实,学习特别刻苦。我抓住机会,无论在班会上,还是在家长会上,亦或是私下聊天,都对该生不断进行表扬或鼓励,并一再号召其他同学向他学习。如此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鼓励攻势下,这位曾经深陷自卑情绪对生活一度失望的同学,一步一步跻身年级前五名,在高考中,以超过二本线20多分的优异成绩华丽逆袭。
高考前,为了缓解学生考前的紧张焦虑,我总会与同学们一个个面谈,为他们宽心,给他们加油鼓劲,反复对大家说“高考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学的知识刚刚好,调整好心态,一切皆有可能!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这些鼓励的话语潜移默化中汇聚成同学们面对困难时充沛的勇气,在战胜自己和超越自己的备考旅程上,来自老师的鼓励功不可没。
2020届班级在十一次练考中,起伏始终很大,无论是优生数,还是优势科目,始终呈现不规则变动的趋势,总成绩走向堪比股市大盘,几乎毫无规律。面对这种人心惶惶的局面,我在每一次练考完分析成绩时,都会想方设法地鼓励学生。考得好了,我会告诫大家戒骄戒躁,任重道远;考得不好了,我会安慰大家百战不殆,持之以恒。临近高考,从九练到十一练,上线人数连连下降,大考一天天逼近,班内氛围沉重压抑。为了激励大家,十练考试前,我将眼前这种一波三折的“波动或下降”,定性为充满希望的“成绩调整期”,并反复为同学们鼓劲:就像跳远,蹲得低,方能跃更远! 鼓励陪伴之中,师生协力之下,班级高考最终达线19人,直逼历次练考的最高点,也追平了学校文科高考达线记录。
这就是鼓励的力量, 老师们的鼓励充满了无穷无尽的魔幻力量,不仅催生了同学们的自主力与自信心,更培养了大家的坚定与韧性;不仅激励同学们不断战胜自己,更助力大家最终超越自己。
总之,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庞杂琐碎,很容易陷入疲惫和迷惑,对我而言,十几年的砥砺前行,绝非一帆风顺,但校领导的点拨提醒、前辈们的提携帮助、同事们的切磋协商,为我的成长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韩如俊 长治市十五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