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先人对后世的教诲不容漠视。凡事皆有主次,明确了主次关系才更有利于合理分配力量,以便高效地完成任务。如果我们在做事之前没有考虑过所涉主次关系,盲目动作,极容易造成遗憾。就智慧课堂这个热词来说,我们从网上搜索到的信息是:智慧课堂就是将云计算平台与移动互联技术应用于基础教育,用信息化科技关联教师、学生、家长,用大数据服务贯穿课前、课中、课后。以灵活易用的备授课系统、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数字化课堂教学服务,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课堂组织高效有序、教学效果反馈及时、教育评价有据可依。不知是否可以将此作为智慧课堂的通行概念,从概念的丰盈度上看,不可谓不精致,单就结论呈现看,也确实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但从目标达成去分析看,你是否会产生疑虑呢?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凡事要考虑行为参与的主次,教学自然也分主次。在教与学的互动互促中,知识最终能够得以传承和发展,其中人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再高超的设备,一旦离开了学习者这个基础,都意味着行为主体的缺失。任凭多么绚烂的语词和多么自以为是的宣传,都无法阻止其成为浮云这一现实。在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实践之后,为什么有关智慧课堂成系统的发声大多还停留在制造者这个端口,或就技术而技术的层面上,而缺乏使用者的声音呢?这种现象符合教学实际吗?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信息化在基础教育上的实践历程,一线教育工作者都很清楚,从多媒体谨小慎微地介入,到音视频泛滥的ppt,信息化教育走过了一段快速发展、转而快速平淡之路。今天,各种大型电子产品或网络集团迅急参与,“智慧课堂”目前更是以高端姿态融入到基础教育这一具有特殊性的学习领域。笔者想要指出的是,不管你是以怎样的姿态走入教育领域的,必须要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所有的电子设备和软件都只能是辅助手段,它始终不可能成为学习行为的主体。在知识的传授和接纳过程中,成长的主体一定是教师和学生,终端产品只能体现桥梁和载体的功能。信息技术需要在与课堂教学彼此融通的基础上,在操作的熟练度达成之后,在行为方式和学习内容上带给教与学足够强大的影响,继而建立起一种新的学习机制。或许这才是比较好的一种状态,一切学习行为的参与都以实效作为衡量依据。比如通过终端提供的大数据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空间,帮助老师确认自己的教学内容和调整方略,这就是产品有效性的具体体现,而不是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进行的幼稚演示和浮夸表演。
一切技术都应立足于人的发展,技术产品在基础教育上的应用,必须获得师生的认可并唤醒师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才会产生活力,大数据分析也会因此而更具客观性和科学性。缺少了客观评价的数据常常会沦为扼杀行动的杀手,而不是原初所希望的推手。设计方往往处在一个人机对话的研发过程中,缺乏与学习主体的直接交流,这样形成的产品在使用者层面缺乏直接的切入点,在理念认知上兼容性不够,不能很好地和具体工作融合。因此,任何一种设计都不是一厢情愿式的,否则就很难在具体操作上找到恰切的结合点。这也可能是我们一些终端产品叫好不叫座的根本所在。
做事除了要分主次,还有考虑参与者的主动性和被动性。主动参与可以做到事半功倍,而被动参与则会事倍功半,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尽管主动性是基于主体的行为,但实际生活中,主动性的激发和调动则是客观的,往往需要借助一些外力,做不好调动工作,主体的主动性就不易激活,且会习惯性地处于休眠状态。
分清主次,辨明主动被动之间的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围绕市场所需进行产品的设计和提升。当前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还是最主要的学习模式。教师有一个基本的知识贯穿路线,学生有一个基本的接受习惯。从提高教学质量的角度分析,可以考虑的是对教师所授内容的扩展,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提供的是教师讲授内容的外延,而不是撇开教师的毫无关联的独创;另一方面,我们要做的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为学生建立自我发展空间创造可能,根据学生兴趣发展和学科特点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或者设计特殊的材料提供方式,为学生创设卓有兴趣的学习情境,最终服务于学生独特学习模式的创建。但一切设想都不能操之过急,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可以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有序地拓展时空,比如创建特定语境下的英文对话空间。然而,从目前情况看,作为辅助性的终端产品,设计比较多的还停留在终端产品自身的功能建设上,还在通过各种新的小插件吸引使用者的注意,但是,假如我们所提供的这些产品并不能让课堂有效,一切努力都是徒然,因为在没有认可做基础的实践中,大家根本不去触碰这些功能,甚至会从经验层面认为常规效果远远高于新产品,那它自然就不会拥有市场。从一些智慧产品目前使用的情况看,一线教学关注的大多局限在参考资料、数据分析以及情境创设上。即便如此,一些产品供应商提供的参考资料分类和排序也并不是依据师生需要进行设置的,而是按照社会学的一般要求进行分类,这显然无法快速贴近课堂教学;就情境设计而言,很多产品还脱离不了低段的学习要求,在声光电的上面下的功夫多,在思想延伸上考虑少;高段教学使用频率最高的可能还是数据分析,因为它给教师提供了教学设计取舍的依据,所以才会使大家从疏远走向亲密,由此也不难看出,使用价值永远是衡量产品优劣最为本质的参考依据。
基于以上分析,信息产品提供方重点需要考虑的,一方面是扩容,要真正地把参考资料做全、做实,要关注课程标准和学科特点,要有专业的一线教师团队和学习实践者提供建议或延伸范畴;另一方面要在选择性技术上创新思路,要给不同学段、不同成绩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拓展平台,要研发具有生活实际为背景的情境平台,让项目学习和任务学习成为带动学生自由拓展的兴趣点,而所做一切尝试的基础都应着眼于让学习实践更具生活化,体现生动性。这是改变目前产品设计方一厢情愿状况的根本所在。设计者一定要明白,融入课堂的产品不是单纯依据设计者的专业水准而进行的拔高性设计,而是结合师生使用需求,以服务为基点创设的发展性平台。建立在供求关系明确基础上的互动空间,研发者知道研究方向和深度,使用者明白获取提示和途径,彼此有益,自然会形成良性的互助空间,以此实现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
当前,除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产品与使用者之间的隔阂之外,笔者认为,智慧课堂形成的最大障碍是缺乏智慧教师的引领,他们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有局限性,对于学习任务的延伸存在认知盲点,就事说事者大有人在,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仅停留在感官刺激和理想状态下,对于知识点的认识不系统且缺乏新知,对于学生的学习引领手段僵化,进而使得信息技术的落实成为一种摆设。教师无法提出发展性的建议,学生没有反思的能力,本应积极而鲜活的使用方,缺乏需求欲望,没有发展目标,致使整个学习行为一直处在一种被动和浅表状态,而这是信息产品设计方所无法改变的。当然这不仅是针对智慧课堂而言的,即便是在传统课堂,也存在相应问题。因此在积极开发信息终端产品的同时,提升教师素养也是一项需要借助教育管理者或者社会力量进一步强化的工作。
总之,对于智慧课堂这个新事物,迫在眉睫的是要跳出只顾理想状态的思考,要使专业技术与实际教学的结合建立扎实有效的衔接,形成有力的支撑。如果研发部门能够真实地走进基础教育领域,基础教育阶段的师生如果能够着眼于拓展教育未来发展空间这个高度,以开放的视野,以包容之心接纳新技术,谋划新方略,彼此间加强交流与研究,相信未来的智慧课堂一定会真正散发出“智慧”的光芒!
(马方则 长治市第一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