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之窗 > 正文内容

“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如何“深化”

—— 推进“四型课堂”新样态建设

2022-01-17 09:30 来源:长治市教育局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同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文件,要求把“双减”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落实。

本次“减负”,要求大幅压减作业总量和作业时长,大幅压减校外学科培训。学校落实“双减”工作,重点是抓好“三个提高”: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一是基本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作业管理制度,二是基本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三是大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继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减轻学生作业负担重点是“压总量、控时间、调结构、提质量”。“提质量”就是在精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提高作业的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减少重复性、机械性作业。一是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二是强化作业设计指导。三是提高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四是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课后服务的重点是要做好五点。一是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按国家课程标准,分学科研究制订教学基本要求,学校要完善教学管理规范,认真执行教学计划,精准分析学情,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辅导,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二是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能力。三是大力推广优秀教学成果。四是强化课堂教学指导,聚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改革研究与课堂教学指导。五是丰富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利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长治空中云课堂,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共享共用,为学生自学和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供支持服务。

“减负”是为了“增效”“提质”,抓好课堂教学改革是“减负”最好的措施和办法。“课堂”在哪里?“课堂”怎么改?新时代需要有新回答。

长期以来,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场所、内容和方式,被普遍局限在课堂中,对学习要素配置、教育教学的方式改变和时空氛围营造的理解缺乏深度挖掘和多元开发。新时代“双减”背景下,基于新理念、运用新方法、依托新技术,静心思考课堂教学改革“新生态”,拓展学校“教”与“学”的新时空,融合不同场域的教育教学活动,结合教学实践,我们提出打造“四型课堂”。

“四型课堂”就是“常规课堂”“课后课堂”“校外课堂”“融合课堂”四种形式的课堂。是综合课中课后、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内容实现协同育人的教育新生态,是对传统意义上课堂概念的深化和变革。

“常规课堂”是指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所指在教室的上课或课堂。它严格限制于校内,是以固定教室、实验室和专门的体育美术音乐场馆为教育教学训练场所,其教育教学方式由专职教师主导,有严格的教育教学程式和要求。以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要求为目标,是有秩序规范化的教育教学,所实施的课程、教材、课时必须按照国家规定执行,根据学生学段、班级设定了相对固定的施教者,体现了国家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长治市“常规课堂”的教学改革从2019年3月开始大规模深入推进,至今已经将近三年,成效显著。在广大师生共同努力下,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贯穿课堂始终,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学习效率有效提升,逐步形成了“目标导航、自主探究、分组合作、引导启发”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填鸭式”“满堂灌”“独角戏”等陈旧模式基本告别长治课堂,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升。

“课后课堂”是指校内的学习场所,是指除“常规课堂”之外的所有校内资源,为深化和拓展“常规课堂”的学习内容,通过功能部室、音乐体育场馆、社团活动场地、文化走廊等场所,进一步发挥好学校的育人功能和服务功能。“校内课堂”是在校内实现,是学校依据自身条件,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自身目标定位而开发的功能部室为主要场所,辅之以对“常规课堂”教室等场所的课后再利用。其教育教学方式主要是由管理、实验、辅导老师及家长、社会志愿者和学生共同完成。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自主选择,充分发挥社团作用,与课后服务密切关联。学校可结合地域特点、文化积淀,凝练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校本课程和教育教学模式;教师可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因材施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理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

长治市《关于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实施方案》也要求本校教师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在校内提升课后服务能力。一是作业辅导,引导小学生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引导初中学生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至少完成80%书面作业。二是课业辅导,开展名师课堂、名师讲座、答疑解惑、培优辅差等知识辅导,适当安排预习及复习活动,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和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劳动、兴趣小组、特长培养及社团活动;四是安排学生在阅览室、图书馆等区域开展自主阅读或读书交流活动。

“校外课堂”是指走出校门以外的社会实践学习锻炼场所,主要以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基地、文化馆、博物馆、体育馆等校外教育服务设施和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为活动载体的课堂。“校外课堂”的实施地点在校外,是利用基地、社会提供的大众化教育教学训练场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没有教材,只有基地知识元素和文化传承的介绍,使学生在看、学、思和环境情境介入中学习提高,主要通过学生亲手做、亲眼看,体验和实践来完成,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校外课堂”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注重整合,学思知行统一,针对不同学段需要,系统设计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课程体系。

长治市《关于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实施方案》提出:拓宽校外课后服务渠道。一是结合实际条件组织劳动实践、研学旅行等校外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二是充分利用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科技馆等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三是充分发挥社会热心人士、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家长的作用,请有一定专长的志愿者或家长到校教授戏曲、剪纸、书法、雕塑等特色课程。四是积极协调宣传、文化和旅游、工业和信息化、自然资源等部门,科协、工会、团委、妇联、关工委等组织,以及村(居)社区委员会等,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组织专业力量,参与和支持学校开展公益性课后服务。

家庭学习共同体,就是另一种课堂形态,比如一个家庭里爷爷奶奶要学习老年大学课程,爸爸妈妈进行各种职场培训,孩子们要上学,他们都有学习的需求,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真正地进行“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家长具有了教师的职能。

“融合课堂”是指“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线上教学”是相对于“线下教学”(学校教学)的一个说法,地点由学校变成了线上,但任务还是“教学”,包括教与学,目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学。换个说法,“线上教学”就是利用线上进行教与学,教师在线上指导学生学,教会学生在线上学习。“线上教学”的形式,有线上视频点播、直播课堂、互动答疑、翻转课堂、混合学习、虚拟仿真学习、线上项目学习、线上探究学习等,各有千秋。

智慧课堂是智能化技术与传统教学深度融合的产物,是未来课堂变革的方向。完成教育内、外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在线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融通创生。对于学校而言,当务之急是构建智慧教育环境,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课堂的最高境界是实现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知识学习在云端,体验实践在场馆。而这个共鸣发生最多的地方,正是各类场馆。家庭、博物馆、公园、体育场馆、景点以及所有的实际工作场所,都可以是“场馆”,都可以建设成独具特色的“学习中心”,它们的不同“组合”,构成未来课堂的不同特色。学校应该充分利用“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为师生开辟线上学习社区、创意空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长治市《关于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实施方案》提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利用“空中云课堂”(微课、重难点突破课、实验视频课、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线上“名师答疑解惑”)实现线上服务新突破。

改变传统课堂面貌,建设现代课堂,推进“四型课堂”,是新时代课堂改革本身拓展的新样态,也是“双减”的具体要求。推进“四型课堂”,需要处理好四个改善:完善新的教学环境、确立新的教学范式、新的学习范式、新的师生关系。

完善新的教学环境。课堂的物理空间可以是教室、研讨室、实验室等固定的地点,也可以在校园的运动场(馆)、草坪或林荫下,甚至还可以是校外生产或工作现场。体育、劳动教育也需要走出教室,走进生活空间。课堂革命就是要根据教师教学范式和学生学习范式的变化,建设更加宽松自由、灵活机动,满足师生为达成新的教学目标而能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的环境和条件。

确立新的教学范式。教师(执教者)要贯彻“因学论教”的教学思想,发挥“三导”作用,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教材知识与其他理论和实践知识相结合、校内教学环境与校外现场环境相结合,形成服务学生高质量、高效率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方法。

转变新的学习方式。学生要转变角色,充分发挥主体性,以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转变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由主要学习教材知识向以教材为基础的学科知识和实践知识学习转变,由一个人独立学习向个人、团队和现场学习转变,由一般性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浅表性学习向融高级知识、智慧、情感和信仰于一体的深度学习转变,形成高质量学习范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计划性和有效性。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就是教学质量,优良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双方体验愉悦之情,激发教与学的内在动力,从而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师生可将满满的正能量辐射到课堂内外。教师关爱学生、学生亲近教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要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牢固树立“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的信条,心怀“国之大者”,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四型课堂”是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等有机的融合,能有力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推进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形式的转变,激发学习兴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思维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实现五育融合发展。

(张一笑  长治市教学研究中心主任)


长治市教育局主办  联系电话:0355-2058503
晋ICP备05005523号 网站标识码:1404000052 晋公网安备 14040202000076号